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简介

(2025-07-17 11:55:42)
2024年湘艺版音乐新教材,秉持求真务实的编写理念,努力让教材回归中小学音乐的课程基本属性。与现行的2013年本版音乐教材相较,新版教材有如下九个方面的重大改进和突破。

01  大幅削减教材整体容量
双向减轻师生教学负担,使教学活动展开能更充分、更深入,也更从容。
2013年版18册教材总计选用中外音乐作品678首(部),平均每学期37首左右;2024年版18册教材总计选用中外音乐作品497首(部),平均每学期27首左右(总共减少181首)。
02  留有余地的课时分配
将削减后的单元(课)教学容量,与不同学段国家规定的课时挂钩,合理分配,方便教师施教。
小学一至二年级(《唱游·音乐》)共4册,每册设12课,每课2学时(即每周1课)。另为师生灵活支配的“我的音乐天地”,预留6学时(3周),尚余6学时机动。
小学三至六年级(《音乐》)共8册,每册设8课,每课1~2学时,约需14学时,尚余4学时可灵活支配。
初中七至九年级(《音乐》)共6册,每册固定设6单元,依据各单元不同教学容量,6个单元可按4、3、3、2、2、2课时分配,约需16学时,尚有2学时可灵活支配。
依照国家规定课时划分教学单元(课),并适当留有余地的课程整体设计,便于任课教师把握教学进度,改变以往教材“上一半,丢一半”的弊端,确保教学任务达成的完整性。

03  确定教材中外音乐作品选用的恰当比例
同语文学科教材一样,音乐教材中外作品的选用比例,是体现国家文化——教育导向的重要指标。
2013年,我国某部音乐教材中外作品比例曾为59.9%:40.1%。这样的选材比例,引发不少同行的思考与警觉。
下面是近10年间湘艺版音乐教材中外作品选用情况:
2013年版选用作品总数678首(部)。其中,中国作品454首,占67%,外国作品224首,占33%;2024年版选用作品总数497首(部)。其中,中国作品415首,占83.5%,外国作品82首,占16.5%。
这样的中外作品选用比例,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中国特色和文化属性,是音乐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保证,彰显了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唤醒了的文化自信。
在中国音乐作品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格局下,产生于中国文化“5000+100”(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沃土中的经典成为一代代华夏儿女世代传承的精神滋养。不胜枚举的民族音乐文化经典。翻开教材就能见到宝藏!
在三至六年级的8册教材里,以32课(教学单元)的篇幅,把风格各异的不同地区民歌,各精选2~3首,编织成课。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高原,涵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便于各地孩子们学唱、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04  增加音乐表演实践的教学比重
歌声和乐声是音乐课堂特有的标志。唱歌和简易乐器演奏,是中小学音乐课主体的教学形式,是学生走进音乐最便捷的通道。
新教材延续百余年我国中小学音乐课重视唱歌的传统。每册除一个戏剧表演课型外,每个单元(课)均安排有唱歌内容。这些歌曲经过反复比较、精心挑选,旋律优美、形象生动、情感真切、直达心灵,是中外歌曲艺术的精品。
歌曲的演唱方式和要求,教材从作品的内容、长短、难易、音区、音域和风格表现等出发,因歌而异,有针对性地提出轻声哼唱、听琴跟唱、随乐学唱、挥拍视唱、有表情地歌唱等学唱、会唱、唱好、唱准、唱出感情等不同要求。
关于简易乐器演奏,15种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和竖笛、口风琴,是本教材小学阶段乐器演奏的学习载体。竖笛演奏延续至初中,在巩固小学独奏、齐奏基础上,加入重奏和合奏。这些多声部竖笛曲,亦可同时用作二声部、三声部视唱材料,一曲两用。

05  一体贯通简、线两种乐谱识读,形成能力
为与我国社会生活中乐谱应用的国情相适应,也为避免低年级歌、乐曲选用多样性与线谱移动唱名辨识的困难,湘版教材坚持采用简、线乐谱对照认知的教学策略。
具体做法是:小学阶段从音名、唱名开始,单一学习简谱,六年间采用数字记谱和首调唱名模式,同时学习包括音高、力度、速度、节奏、节拍、音阶、调式、乐句、乐段、常用音乐记号等基础知识,达到课标提出的“识读乐谱”的基本要求。初中阶段七年级上、下册,灵活运用简线对照方法,学习无升降记号的C调五线谱。八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一个升号(G调)和一个降号(F调)五线谱。九年级复习、巩固,实现简、线互译,融会贯通的乐谱识读目标。
为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就能熟练、顺畅地识读乐谱,教材除用文字或表格作知识内容的简明陈述外,还采用了以下6项教学措施。
1.低年级学习音高、唱名、示意手势时,通过琴声对应并辨识乐谱符号。
2.用顺从口语习惯朗读歌词方式,学习不同的节奏组合。
3.用游戏和图解方式,学习音符时值及相互关系。
4.小学阶段,提倡以划拍或击拍方式学唱乐谱。
5.初中阶段,采用击拍与挥拍互用方式识读乐谱。
6.在识谱能力形成关键期的三~六年级,每册辟出识谱视唱专栏,并将乐谱识读与学习各地短小民歌结合起来。
识谱练习在视唱旋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配上歌词自主学唱。
多措并举、持续学习、稳健推进、扎实巩固,务求熟练、顺畅地识读乐谱,给学生留下一项实实在在、终生受用的音乐基本能力。

06  强化音高感、音调感的培育
从全国不同省区音乐课学习质量监测结果看,唱歌音不准是共性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音乐表现的美感。
为做出有实效的改进,小学低年级在音高、唱名、手势教学中,先从认识平易的五声音调各音的唱名切入,经练习、巩固后,再逐步推及余下的两个可与邻音构成半音的“Fa”和“Si”音,以及高低八度复音。
同时,在儿童最适合轻松歌唱的音区(c1~c2),先随琴、再独立反复练唱带歌唱意味的旋律短句,使学生在一次次听觉体验和音高记忆过程中,逐渐形成音高准确、音调流畅、乐思连接转换自如的歌唱美感。
在初步建立单音和单声部音高、音准观念的基础上,教材“见缝插针”地加入全员参与的、无难度或低难度进入的班级合唱,让学生在集体歌唱中相互聆听,及时调整音准和节奏,积累音高感和音调感的体验。

07  密切同一学段不同学科或同一题材不同艺术形式的互见与融合
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全方位育人的有机整体,其不同学科的交叉融汇,有助于学生认知关联的拓展,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教材与不同学科、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主要表现在语文与戏剧,音乐与戏剧,绘画与戏剧,绘画与戏剧,音乐与诗歌、散文、童话,诗词、书法、音乐、绘画交融等多个方面。

08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分学段采用针对性的育人策略
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宗旨,德育是美育应有之义。寓教于乐,在音乐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体现在教材中。
新教材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有差别的教学主题和呈现方式,在低、中、高年级分层实施。
一至二年级,以游戏、讲故事等为载体;三至六年级,以小英雄及红领巾活动等为载体;七至九年级,直面精神境界和真善美的心灵共振

09  每课均有简洁明晰且标识鲜明的教学提示和学习要求
一至六年级,以“小蜜蜂”为标识,设置教学活动。
七至九年级,以“高音谱号”为标识,设置教学提示,以“唱片”为标识,设置教学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