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唱游课怎么上——以《竹子冒尖尖》为例

(2024-03-06 13:12:39)
“唱游·音乐”是2022年版艺术新课标倡导的新课型,“趣味唱游”是1-2年级的主要学习任务,那么如何上好一节唱游课呢?

一堂充满童真的一年级唱游课
本课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一年级第二学期音乐教材第二单元《亲又亲》。孩子们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与培养,已基本养成较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李老师积极运用各种方法带领学生感受四三拍歌曲节拍的韵律,依据其速度较快、音区较高的特点,做了降调的调整;结合唱游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与人文知识进行有机渗透,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甜美、和善、率真,李老师巧妙用《竹子冒尖尖》唱游活动,引领小学生切身感悟到了“真、善、美”的小世界。这是一节充满童真童趣、优美灵动、活泼有纪、规则有序的唱游课。整堂课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气呵成,围绕 “亲又亲”这一人文主题,用“听、唱、动、玩、创、演”等多样化活动将学生引入音乐学习佳境,用一系列“亲又亲”的唱游活动,生动表现出人与人亲密无间的情谊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美。从孩子们甜美的歌声、灵动的眼神、优雅的动作、创意的造型等方面,形象感受到他们丰富的美感体验和超强的艺术表现力。——崔学荣教授
从李丽老师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条不紊的课堂常规,无不反映出她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所在,她用音乐感染学生,用音乐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

落实艺术新课标、艺术新课改,充分调动学生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音乐,重视在趣味化的音乐游戏和活动体验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唱游中快乐的成长,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中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的育人目标,这节课做了很好的示范。
理解唱游课,上好唱游课
理解:唱游课是上海“一期课改”中重大突破的项目之一,在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陈蓓蕾老师的引领下,集参与课改教师的智慧凝聚成型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上海音乐教学经验之一。“一期课改”初期,唱游教学呈现“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三学特征,中期提出“创中学”,末期提出“评中学”,体现了上海课改对优化音乐教学方法的思考。2022年全国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中,将一二年级的音乐课称之为“唱游”课,是对上海多年的唱游教学践行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小学音乐教学的指引。
含义:唱游就是“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这也是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的,针对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注意力维持较短的特点,通过多个短小、有趣的游戏活动,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融入让学生快乐的实践活动中。

解析课程背后的精心设计
1. 精准解读教材,挖掘单元育人立意,深化情感。深入解读歌词内涵,创设了拍一拍、演一演、创一创、唱一唱等环节,借歌声表达“亲亲密密”的竹林,隐喻孩子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紧抓单元“亲又亲”的美好情愫,选用其他教学素材,整堂课以“亲”贯穿始终,让“亲”植根孩子内心。
2. 立足音乐本体,巧妙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主题巧妙设计情景,如一同前往竹子的故乡江西去做客,并与乘坐小竹排的山里小伙伴打招呼,激发学习热情;再如教室就是迷人的竹林,请学生分角色扮演冒尖尖的小竹笋、一排排亲亲密密连城海的小竹林,边演边熟悉旋律,激发学生表现欲。
3. 激活生活经验,展开联觉动觉,搭建交流平台。设计了“生活小达人”,通过了解竹子的作用,感受竹子在吃、住、用、行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竹子的喜爱,在音乐中扮演竹笋、竹子,在音乐风中摇曳,感受体验三拍子的韵律感,用律动表现给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帮学生理解“小竹排”的含义,用童趣的语言激发孩子对竹排随波起伏滑行的想象,用歌声表现歌曲的连贯与柔美,提升演唱能力。
4. 优化教学环节,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合作意识。设计了“玩”的音乐活动,《唱家乡》的“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 四个著名地标,并有节奏地朗读。分小组合作创编出四个栩栩如生的建筑造型。在歌曲的结尾,加入“还有上海迪士尼,我们欢迎您”的节奏念白,感受创编的智慧与乐趣。、

落实艺术新课标、艺术新课改,充分调动学生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音乐,重视在趣味化的音乐游戏和活动体验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唱游中快乐的成长,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中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的育人目标,这节课做了很好的示范。——崔学荣教授

有情感的音乐课堂

《竹子冒尖尖》蕴含有生动的教学意境。以单元主题“亲又亲”导入课程,让小朋友们合作表演主题歌、节奏对话游戏,创设友爱、愉悦的教学情境;通过视频感受竹林之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竹子”与“竹笋”搭建“竹林”,由景促情、由景导学;引导小朋友在自己搭建的“竹林”场景中边演边唱,感受竹子的亲密友情、小伙伴团结友爱的情谊,感受共享合作的愉悦情感,由景表情。

有顺序的音乐课堂

遵循“听”“动”结合,听觉为先导的规律,从动觉切入,先让小朋友欣赏歌曲优美的旋律,启发小朋友的内心感受,唤起学歌的欲望;将听钢琴伴奏与画旋律线相结合,让小朋友更直观地了解歌曲乐句的特点;跟着音乐伴奏与小伙伴对拍小手、敲击小乐器,感受节拍韵律,跟音乐律动即兴歌表演,都是将听觉转换为动觉。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从聆听完整歌曲、局部难点突破到完整表现等递进学习,完成歌唱学习的目标。

有规范的音乐课堂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后,需建立有规范的教学秩序。教师通过语言指令、音乐引导、多元评价等手段,让整节课既合乎“动中学”“乐中学”,也动而不乱、乐而有序,这是平时每一节音乐课上养成的习惯,是老师日常课堂努力的结果。
“有规范”还是老师能够合理应用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有机地组合,转变“课程即教材”的传统观念,教师参与其中,让小朋友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感。教学是教师对课堂资源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二次加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