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与多学科融合的思考(三)
(2024-03-05 19:51:57)音乐与语文的融合
音乐和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文学作品为素材的音乐数不胜数,比如著名的《但愿人长久》等都是经典之作。音乐是没有语言的旋律,语言是没有旋律的音乐,二者相映生辉。音乐使文学作品在感情上获得又一次升华。让音乐与语文相互渗透融合,让学生带上语文学习音乐,转变语文和音乐课堂教学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用音乐来引导孩子对文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通过音乐开启阅读思维,在阅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在音乐声中插上语文的翅膀。
笔者在二年级2个班的语文课中发现了一个现象。课堂教授的内容为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古诗《咏柳》。两个班中采用了大致相同的教案,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班级在学习古诗前融入了音乐,教师先播放了音乐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当音乐出现的第一时间学生就进入了状态,在跟读时还融入了个人感情色彩。课上,经过老师的指导讲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首诗的含义。音乐再次响起时,学生的朗读声更加的惟妙惟肖。而未与音乐融合的班级,在理解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即使老师在课上的讲解语言再丰富和生动,学生进入状态的时间比较长,朗读的感情也没那么丰富,体会没有那么深刻。借助配乐来解读文章,有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歌词的诗情画意。
六年级音乐课《游子吟》,这是谷建芬老师改编自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新学堂乐歌。描写慈母为临行游子缝衣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歌曲的教唱中,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古诗新唱”的歌曲,还要体会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文学意境以及歌曲旋律所表达的情感,学会仔细聆听音乐的速度、节奏以及强弱等,用旋律唯美地演唱古诗词,用诗词精确地诠释音乐。
在音乐课堂的拓展环节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歌曲创编。学生在深刻理解诗词作品意韵以及情感的基础上,用简单的音符与节奏创编并演唱,或根据所学的诗歌进行改编(加衬词、节奏等)。让他们在语文和音乐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展现才能,并对音乐作品有新的理解。
小学音乐与语文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文学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对音乐表现力有更深刻、更新鲜、更全面地感知与认识,还可以在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架起一座宽敞的桥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音乐中融入诗歌文学,不断地去感受与探索、创造与想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