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月深处情谊长——回忆我与董一华先生许培良

(2025-11-08 15:54:10)
标签:

散文随笔

          岁月深处情

            ——回忆我与董一华先生

                     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力高阳光海岸欣海苑1-1-1302  许培良

               联系电话:13793259873岁月深处情谊长——回忆我与董一华先生许培良


 

我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的经典语录:“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我与董一华先生的相识,相知便是如此。这段至高的情谊,惊艳了逝去的时光,温柔了我的岁月。

2011年秋,正是风清气爽的时节,董一华先生从一所市重点高中调到我校担任校长职务。此前,他曾是高中一位中层领导,兼任英语教学工作。一华先生小我4岁,时值中年,才华卓然,英俊潇洒,和蔼的笑脸中透露着一种刚毅。我凭直觉猜测,他定是一位大有作为的好校长。

到来之初,一华先生首先深入课堂听课,利用课间找老师们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召开学生家长会,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大约不到一月的时间,就制定出学校教育科学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我们都为之而感到鼓舞。

在相互接触中,一华先生发现了我的擅长——读书写作,促进专业成长。他很注重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久,在一华先生的建议下,学校诞生了新校报——《塘中荷韵》,校报的执行编辑自然落到我的身上。校报是一所学校的宣传窗口,我感到责任的重大。于是,借鉴他校的办报经验,努力办出一份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月刊。在集思广益之后,我努力尝试去做。9月末,带着乡村学校泥土气息的校报终于出刊了。出刊后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赞肯,成为记载学校教育发展的一张名片。也因此升华了我与一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大公的,质朴的。

一华先生重视学校教学工作,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当时,我不仅担任校报编辑、学校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还兼任八年级历史课教学。有一天,我主动邀请一华先生听课指导,他很高兴,于是放下手头工作,迅速踏进教室。在讲台上,我感受到一华先生听课是很细致的,他边听边做笔记。每当我讲到精彩之处,他都会会心地露出笑容。之于我,这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莫大的鞭策。我不能不由衷地说,在从教近40年的生涯中,我先后经历过10余任校长,毋庸置疑,一华先生是我知遇的少有的好校长。

时光过得真快,一晃眼儿,2012年秋季又开学了。当时我还是中级职称,根据学校校情的发展,也到了我晋升副高职称的时段了。因为我学的是数学专业,所以最好能任教专业课。此前,我跟一华先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很尊重每一位教师的自身利益与价值需求,后来,又经领导会议集体讨论,我终于如愿以偿地任教专业课了。我是一位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人,当时离开数学教学已有10余年,能胜任数学教学吗?我也曾扪心自问过,千万不能误人子弟啊!任教专业课不久,我就再次邀请一华先生听课,他还是欣然应允。记得有一次我讲的是七年级数学——“绝对值”一节,说实话,我对于专业课还是很自信的。于是,结合数形结合的方法,将“绝对值”概念深入浅出地讲授出来,学生接受效果也不错。事后,一华先生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不足,要多关注学困生,做到多提问,多鼓励,我心中犹如涌动着一股暖流。

一华先生是一位善于提携助人的好校长。记得,2013年上半年,时值春花烂漫的时节,有一天,一华先生突然找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谈话,他说根据我的教学研究成果,足可以达到著书立说的程度。这对于一位名不见正传的乡村教师来说,岂不如攀登“珠峰”,何其艰难啊!然而,他的热诚鼓励让我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不久,我怀揣着部分打印的初稿去办公室见他,想听听他的意见,一华先生很感动地说:“很好,很好,要继续做下去!”之后,正当我的书稿初具规模时,他却被调到另一处中学任校长职务,我很是为之惋惜,毕竟我们之间的交流不甚方便了。

后来,在《青岛教育》杂志编辑部王宪廷主任的帮助下,我与青岛教育科学研究所取得了联系。因此前于2012年4月,我荣获首届“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称号,所以专著顺利地通过了专家审核;2014年1月15日,我的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青岛市中小学教育科研专著出版及成果奖励基金”;这年10月,在青岛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成功地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自2010年以来,青岛市教育系统中惟一一部得到资助出版的乡村教师专著;2015年12月,专著又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奖。专著出版后,我及时将样书送达于一华先生的手中,他自然引以为豪,欣慰有加。许多年过后,我想,如果当时没有一华先生的大力支持与热诚鼓励,或许就不会有专著的出版。2015年秋,我顺利地晋升为副高级职称,很显然,与这部专著的出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我想人这辈子倘若能为社会为他人留下美好,当是生而无愧的。一华先生不是蔡元培,不是陶行知,也不是魏书生,但他在我心中是伟岸的。在创作的路上,我曾想,退休后一定要写一部回忆录——《我的教育人生》,将那些教育生涯中的美好忠实地记录下来。在我所历经的往事中,显然,一华先生之于我的真挚情谊是绕不过的,我不能不写到他。此刻,正值冬阳绚烂,退休后,我迁居津门,面朝大海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历史。高山巍巍,江河泱泱。一华风范,山高水长!

  岁月深处情谊长——回忆我与董一华先生许培良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现居天津,祖籍山东。退休教师,副高级职称,自由撰稿人,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求真理爱阳光,用挚情描绘生活画卷,文学作品刊发于《中国妇女报》《教师报》《燕赵晚报》《湛江日报》《松原日报》《青岛日报》《中老年时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等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

        

通讯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力高阳光海岸欣海苑1-1-1302  许培良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