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母亲于1936年农历正月初五,出生于山东平度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她出嫁前的家与婚后的家,被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所隔。我处在童年的时候,经常赤脚趟着河水去外祖母家玩耍,为此深得外祖母喜爱。
外祖父在我出生前就因突发病情而去世,因此外祖母成为我了解母亲生平的惟一重要的线索人物。母亲的童年生活中,并没有多少欢娱。据外祖母说,母亲8岁那年,村子里发生了一场兵荒马乱的恶性事件,在街头上疯玩的母亲,因惊恐而往家飞奔,不慎被街门高高的门槛绊倒,下巴磕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喷涌如注,幸亏邻居是一位医生,方才得到及时救治,但母亲的下巴却终生留下了伤疤,这在我一生的记忆中是十分深刻的。
因为当时社会不稳定,家境也不好,母亲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母亲自幼聪颖好学,不知从哪里,她找到《三字经》《百家姓》一类的粗制印刷书,昏暗的煤油灯下,她常常独自躲在角落里用功自学,一边读,一边抄写,获得了初步的国学知识。但外祖父的封建意识浓厚,认为女孩子读书是无用的,于是,常常吹灭母亲读书的煤油灯盏,这让母亲感到黯然神伤。
母亲共姊妹四个,上面有哥姐,她是最小的,也是最勤快的,最心灵手巧的。母亲是村子里少有的漂亮姑娘之一,到了婚龄期后,上门提亲的有很多,但母亲却都不如意。或许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直到有一天,母亲遇上了我的父亲,婚事才算定了下来。
我于1965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出生,因为是家中惟一的男孩,所以备受大家庭的宠爱,但母亲却从不溺爱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我要节约一粒米,教我怎样做家务活儿,教我怎样尊敬老人,晚间常给我讲岳飞传、木兰从军、穆桂英英雄事迹,这让我及早地获得了一些生活技能以及书本以外的知识,我也因此慢慢地成熟起来,这些都成为我奠基人生最基本的元素。
及至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及时将我送到村小学就读。在饱经生活风雨的母亲的意念中,农村孩子惟有上好学读好书,长大后才会有出息。我暗暗地记住母亲的教诲,在学校里读书很是用功,回家后适当地帮母亲做些家务活儿,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温习功课。因此,每遇大小考试,成绩都位居班级前列,这让母亲感到很是欣慰。
在我少儿的记忆中,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粮食产量极低,家中经济异常窘困。为了维持大家庭的生计,母亲千方百计地去克服诸种困难。那时我们家姊妹多,衣服常常“接力棒”式地改穿,我的衣服上补丁摞补丁是常有的事儿,然而,正是这种俭朴的生活,成为我日后生活的美德;深冬季节,当我还在酣梦中时,不知何时,母亲已起床去了村周边的田野,去拣那些冻坏的红薯,回家后再进行简单处理,变为我们的食物;到了早春的节气,母亲就带领我们去村外的沟沟壑壑挖野菜......在母亲的打拼下,日子渐渐地熬出了头。
长年累月的过度操劳,使得母亲身体严重透支。1976年春,母亲感觉身体不适,去县城医院查体,不幸患上严重的乳腺肿瘤。在医生的建议和亲友的帮助下,去了青岛的医院方才得到救治。大约40余天后,母亲康复出院,但亟需营养补给。就是在这种境况下,母亲回家后的第二天晚上,就去了生产队长的家中,商榷在饲养屋喂猪的事宜。喂猪,就是为了多挣点工分,以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生活运转。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起早贪黑地忙碌着,似乎永不知疲倦。
母亲的辛劳,让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于是,我更加发奋学习,1978年夏,我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公社驻地附近的唐田联中。开学不久,学校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经学校领导推荐,我向全体师生作了《我是这样学习的》经验交流报告,会场上不时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一天,母亲特地指着老屋屋檐下的燕巢说:“孩子,你就像咱家屋檐下的小燕子,长大后,就勇敢地去飞翔吧!”母亲温暖的话语,迄今一直响彻在心中。
从初中到高中,在母亲的教诲与感召下,我的学业成绩仍保持优异,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尤其是我读高中,离开家乡,去异地过上了寄宿制生活后,母亲更是多了牵挂。于是,每隔两周,她便让大姐用自行车载着她,去距家20余离里的学校看望我。每次都会为我捎去包子、熟鸡蛋、熟肉、瓜果等营养品,捎去过冬的棉大衣......并嘱咐我,一定不要分心,要专注于学习,努力学出个好的出息来。每每看到风雪中,母亲离去的背影,泪水常常打湿我的眼眶。
我读中学的时光里,作为一位柔弱的农村妇女,母亲既要忙田地里的农活,又要打理好繁杂的家务,还要伺候好患病的父亲,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要付出巨大的心血,然而,母亲都挺了过来。她所表现出的坚韧毅力和刚毅性格,令我终生无限感佩。
苍天不负有心人,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1985年夏季的高考中,我以良好的成绩考入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圆了母亲也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我从此成为一个“吃国家粮”的人。母亲曾说过,由于我的出息,她出门在外很有面子,至此我方才认识到,母爱是深沉而博大的,儿子的成功便是她最大的骄傲。
母亲无时无刻不惦挂着儿子的生活与前途。大专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工作后的第二年,母亲又为我的婚事操心,打听到贤惠而又漂亮的姑娘,便托人牵线搭桥,最终与现在的妻子成婚生子。岁月无情地流逝,母亲也渐渐老去,但在我们生活尚困难的年代里,母亲又帮我们拉扯一对儿女。在我心中,母亲给予人的甚多,要求于人的却甚少。
辛劳大半生的母亲,终于换来安逸的日子。晚年的母亲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快乐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早春,母亲不幸患上脑血栓,身体处于严重的偏瘫状态。虽几经救治,但从此不能自理生活。此况下,母亲不得不搬出老屋,随从子女一起生活了16年之久。
母亲患病期间,一直牵挂着后代的生活与工作。母亲常告嘱我们,教育孩子要耐心,要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上要尽职尽责,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令母亲无比欣慰的是,2014年1月15日,我的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青岛市中小学教育科研专著出版及成果奖励基金”,母亲曾激动地说:“儿子,你真有出息,还能写出书来!”次年3月8日,收到青岛出版社寄来的样书,我第一时间送到母亲身边,母亲捧着样书,翻揭着里面载有她培养我成才的故事,禁不住喜极而泣。至于到了2016年春,我被聘为副高级教师后,她内心的喜悦,更是溢于言表。我终于懂得,在母亲心中,儿子的成功就是她最大的骄傲!
母亲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即使是儿女们应该做的事,她也要从内心表达出一种感激之情。2018年6月上旬,母亲因身体器官老化衰退,引发了新的病症,我们迅疾送她去当地医院进行治疗。住院期间,每每到了半宿时分,天渐变凉,我起身给母亲披上薄薄的夏凉被。母亲感动地说:“孩子,你怎么这么好!”我说:“您是我娘啊,应该做的呢!”我又接着说下去,“娘,您觉得儿子做得怎么样?”“孩子,你做得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娘高兴着呢!”夏夜深深,一股股幸福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动。对于我,“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剧不会上演,有母亲真好!
生老病死是一种无可逾越的自然规律。2018年8月1日起,母亲进入生命的混沌期,她的大脑意识逐渐模糊起来,吃喝拉撒完全需要我们来维持。我分明知道,母亲离大去之日不远了。在母亲生命倒计时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精心伺候她,以此来报答母亲前半生所遭受的苦楚和磨难。母亲对后代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在她大脑意识处于模糊之际,仍能隐约地背过我的专著的名字和电话号码,这是一种怎样的潜意识的爱呢?!
母亲的生命指针,终止于2020年2月23日(农历二月初一)晚8时20分。那天夜晚,我们姊妹五个围拢在气息渐渐弱去的母亲身旁,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说着一些安慰她的话语,直到母亲的呼吸完全衰竭。次日上午,灵车载着母亲的遗体去了市郊外的火化场,一路上,我们沉痛地回忆着母亲生前的往事,感受那些非凡的人生历程。
母亲的肌体化作一团骨灰,凝缩在一个灰黑色的骨灰盒中。我捧着带着余温的骨灰盒,在缥缈的细雨中走向墓地,泪水盈满眼眶。从此,母亲与我们阴阳相隔,永不能再见。阴霾的苍穹下,我目睹黄土地上那凸出的坟冢,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秋夜幽深,魂牵梦绕。迄今母亲离开我们已有4余年了,我却时常想起她。在我心中,母亲是一位平凡的中国妇女,但她的性格与品质却是伟大的。今年清明节前夕,我们为父母亲立了碑,碑文是这样题写的:“育子女恩重泰山,留美名光耀千秋”,这当是对父母亲最好的评价。母亲,亲爱的母亲,倘若人生还有来世,我愿继续做您忠实的儿子!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教师报》《学习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新晚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