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粮证记忆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一个周日里,我下意识地走进百年老屋中。打开尘封已久的紫檀木制的抽屉桌洞,一本已经纸页泛黄的购粮证,赫然出现在我眼前。这让我禁不住忆起刚参加工作时,那些难以忘怀的旧时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附近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那时,乡村经济很不发达,农村教师的工资也很低,所以期许未来的生活能有好的前景。那时,学校里正规大专院校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我成为学校里令不少同事羡慕的年轻教师之一。
过了不久,令我非常自豪的是,有一天,从学校会计室里领到一本购粮证。购粮证的大小规格是128开,封面是深灰色的,内页是一些网格状的购粮记录纸张,上面标有诸如籼米、粳米和页码等项目,是一本非常完整的购粮记录证。
收到这样一本购粮证后,我怀揣在衣兜里,小心翼翼地保存在老屋紫檀木制的抽屉桌洞里,关闭严实,并上了锁,惟恐遭遇损坏或丢失。
在计划经济时代,购粮证是职工用于购粮使用的凭证,以维持正常的物质生活。因此,每每到了月底,我就充分发挥购粮证的作用,我带上它和几条布袋,骑上自行车,朝向当时公社驻地附近的粮管所奔去。
粮管所位于学校附近,是一个占地面积较大的院子。里面建筑有几座大型粮库,分别容纳着诸如小麦面粉、玉米面粉、籼米、粳米、小米和花生油等粮油食品,以供当地职工日常生活之用。因为这些食品都是平价供给的,非常有利于我们的生活,所以购粮证在我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有一次,我将价廉物美的粮油食品购回家时,母亲手里攥着我的购粮证,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含笑地对我说:“好孩子,你真有出息,教书育人,又能吃上国家粮,家里也跟着沾光呢!”我回应着母亲的话说:“都是当娘辛苦培养的结果,应该感谢娘呢!”娘的暖心鼓励,让我愈加努力工作,争取日后能有更好的前途。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与发展,几年后,购粮证最终退出了我的生活舞台。但购粮证之于我,有着无可割舍的情感,我将它愈加悉心地珍藏在老屋中。购粮证是我青春岁月里美好的记忆,同时,它也承载着母亲一生的期许和辛劳。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教师报》《学习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新晚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