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书籍代代传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父亲病逝后,我在百年老屋里整理他的遗物时,在大衣厨的一角,赫然发现一个陈旧的小书箱。我好奇地将它从暗处搬到炕上的光亮处,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呵,原来是满满的一箱书呢!每本书几乎都包上了牛皮纸或报纸封皮。
我按序一本本地取出来,那一本本书顿时有了光彩。打开封皮,原来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雷锋故事》《鲁迅格言集锦》《腐蚀》《李有才板话》《中国历史》《平面几何》和一本《新华字典》等。这些书因为有封皮保护着,里面的书样显得很整齐。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减损它们当年美观的样子。
我摩挲着这一本本值得纪念的旧书,脑海中,犹如一股股海潮,迅速翻涌起来......
还在我学龄前期,当我能记事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不仅喜欢读书,而且还非常爱护书籍。无论是他作为村干部配发的,还是自己购买的,也包括他求学时保存下来的课本等,父亲都是珍爱有加。
不知父亲从哪里捣弄来一些牛皮纸和旧报纸,每有闲暇,他就将它们摊放在炕上,用剪刀细心裁剪,当然,裁剪都是按照每本书的尺寸进行的。剪裁完之后,父亲就将书端放在裁剪的纸张上方,一手摁着纸,一手将书置其上,“三下五除二”地将书给包裹起来,再用浆糊将书角一一粘好。这之后,父亲再用双手将书摁平,或者将书放在板凳面的下方压着,直至将书压平为止。
经过父亲的精心处理后,书相当于穿上了一层“新衣”,然后用钢笔或小毛笔工整地写上书名,由于父亲书法好,包上封皮的书显得更加秀气与可爱。有一天,我问父亲:“爸,你为啥要包书呀?”“包书是对书的爱护,爱护书就是对知识的尊重啊!”那时,我因为还没有学历,不懂得“尊重”的含义,却被父亲爱护书籍的精神大为感动。
或许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及至我开始上村小学后,每每发下散发着油墨香的课本时,我都会让父亲帮忙给包上封皮。时间既久,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也慢慢地学会包书了。上课时,当我掏出带封皮的书,心中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到了学期结束后,当我揭开书皮时,课本还是像新发的一样。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课本,以及我从书店买来的《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红岩》《第二次握手》《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代汉语词典》等,也都给穿上一层“新衣”。参加教育工作后,我买的书越来越多,像《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写作通论》《季羡林传》等,我也同样加上封皮,不过这时我用塑封了。书保护好了,每每打开时,心情也格外爽朗,似乎感到一股股知识的泉水往心里流淌。
当我的儿女渐渐懂事后,他们又深受我的影响,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及至参加工作,无论是课本还是自己网购的图书,也都加上塑封或穿上“新衣”,让书成为心中的珍爱之物。
书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书香氤氲着我们这个家庭的一代又一代。喜欢书的人自然爱书,给书包上封皮或穿上一层“新衣”,在我们这个家庭中已化成一种优良的传统,也正是这种传统,使得我们一代代人都走在成才的道路上。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教师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