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捡麦穗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布谷声声,杏黄麦熟,家乡又将迎来麦收时光。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往麦田里一开进,“轰轰隆隆”、“轰轰隆隆”,没几天的功夫麦收就宣告结束。每及此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忆起过往岁月中,那些捡麦穗的童年时光……
1976年夏,麦收时节,我正上村小学三年级。那时生产技术很落后,根本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型联合收割机,麦收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像手拔、镰刀割、人肩挑、马车运送等。小麦收获后,麦田里总是或多或少地落下一些麦穗。为了响应村领导发出的“颗粒归仓”的号召,每逢到了麦收季节,我们常在老师的带领下,挎上小竹篮去麦田里捡麦穗。
对于我们儿童来说,捡麦穗是一件很累的活儿。那时,我们大都穿着塑料凉鞋,一走进闪烁着麦茬亮光的麦畦,就会感到有一种炎热难耐的感觉。另外,用镰刀割过留下的麦茬,不时地刺痛着脚丫,火辣辣的太阳在头顶上照射着,我们浑身上下淌着热汗,可谓是辛苦至极,让我们及早地体验到百姓劳作之不易。
在生产队长和老师的统一安排下,我们每个人一畦挨着一畦地捡那些散落的麦穗。虽然捡麦穗劳累得很,我们还是弯腰低头,争先恐后地忙碌着。不一会儿,我就装满了小竹篮。
那时,生产队长和老师很关心我们的成长。大约个半小时过后,就让我们停下来休歇一会儿。我们躲到田间地头的树荫下,喝着生产队长专门派人送来的降温驱暑的绿豆汤,感到惬意极了!
为了活跃气氛,老师还让班级里的文娱委员,领唱《我是公社小社员》这首歌。稚嫩的歌声在空中飘荡着,飘荡着,与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交融在一起,真是纯美极了!虽然我一向匮乏音乐细胞,可也能跟着大家唱下来,心中还是很受鼓舞。
捡麦穗结束后,为了对我们的劳动给予回报,我们还常常会得到村干部赠给的笔记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劳动中有苦也有甜,也使我们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数十年过去了,现在先进的生产技术早已取代了落后的生产工具,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社会物质生活也极大地丰盈起来。可是,每每回忆起捡麦穗的那些旧时光,心中总是涌动着一种幸福的暖流。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