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随笔《甘于吃亏》刊发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燕赵老年报》许培良

标签:
发表札记 |
【燕赵老年报】
母亲是一位普通又朴实的农村妇女,在做人与处世方面,她身体力行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其中一条就是:“要甘于吃亏。”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个甘于吃亏的人。生活中,她总是先替别人着想,却很少顾及自己的利益。20世纪70年代,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妇女们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在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总有个别人拈轻怕重,将又累又重的活儿让别人去做。母亲却不同,从不计较自己活儿重,总是拣累活儿干。她说:“都想沾光干轻活儿,少出力,可脏活儿、累活儿总得有人干吧!”好在生产队长是个很公正的人,在评工分时,总给母亲计最高分,其他社员也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后来,母亲对我说:“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些事看起来当时吃了亏,可到头来,往往会得到好报!”
母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上小学时,每逢劳动课,我就抢着干累活儿,像打扫厕所、用小车推土垫猪圈等,我都是干在前面。在学习中,我也能吃苦、肯钻研,学习成绩总是在班里遥遥领先。或许,这就是甘于吃亏带来的回报。班里评选贫困生时,我虽然符合条件,但总是让给其他家庭困难的同学,让他们得到物质上的补助,而自己却靠勤俭节约度过那些贫困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我愈加发奋学习。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乡村教学工作。我原本学的是数学专业,想趁着年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一番作为,但学校偏偏不缺数学教师,而紧缺语文教师。领导找我谈话,想让我担任语文教师,我愉快地接受了,并下苦功备课,补齐短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无论是现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古文《狼》,我都努力钻研教材,将课文讲解得生动活泼,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后来,学校的情况发生变化,我才转成数学教师。由于我能适应学校教学所需,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后一篇:忆捡麦穗许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