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分救济粮》刊发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燕赵老年报》许培良

标签:
发表札记 |
【燕赵老年报】
分救济粮
《燕赵老年报》(2023年04月17日,第7版,忆往昔专刊,朝花夕拾子栏目)
上世纪70年代,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上不去,许多村民到了冬春交替之际,往往家中断粮。我家也是这种情况。虽然父母常年操劳,但劳动所得工分有限,分得的粮食严重不足。不得已,父母只好向村领导提出吃救济粮的申请。
1972年春,一天,我们接到村通知,让赶紧去大队仓库领救济粮。傍晚时分,我和二姐在母亲的带领下,扛着扁担,带着绳子,来到大队的仓库。这时,凡是吃救济粮的村民,已陆续到齐。
大队仓库是3间青色瓦房,里面整齐地堆放着装有玉米粒和红薯干的麻袋。我家分到了一麻袋玉米粒和一麻袋红薯干。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和二姐将救济粮抬到门外。母亲走上前来,用手摸了又摸,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我们即将启程往家走时,母亲嘱咐我们要说一些感谢的话:“感谢政府的关怀与帮助,我们一定不忘党恩,好好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那时,我虽还处在学龄前,却能流畅地说出这番话,博得村领导的赞赏。
天渐渐黑了下来,我和二姐用扁担抬着救济粮往家赶,母亲则在一边照看着。由于我们个子矮、力气小,路上需要不时地休息。来到家门口时,病中的父亲打开街门走了出来,连连嘱咐我们:“小心点,别闪着腰!”大家一起动手,将救济粮抬到院中的西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