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重建过程
(2022-08-17 19:19:07)(一)第一环节:周长概念的形成
1.认识物体的一个面一周的长度
教师活动:前几周咱们拍了一张集体照要挂在班门口,现在老师想给它做个镜框,镜框的材料要有多长呢?拿出你的手指,想一想它的镜框要有多长呢?请你来指一指。同学们看,这是照片的正面,从一点出发,绕它的边线一周,再回到这个点,这就是镜框一周的长度。那么,一定是从这个点出发吗?学生活动:全班学生对着课件指一指镜框的长度在哪里。学生思考发现,任意点都可以绕它的边线一周,再回到这个点,这就是镜框一周的长度。
2.找一找,说一说
教师活动:那么,现实生活中只有照片的正面从一点出发绕一周回到这个点,有一周的长度吗?那么,请你找一找身边的物体。注意,物体是有很多面的,老师要请你说清楚,是哪个面,从哪个点出发,绕它一周以后能不能回到这个点,有没有一周的长度。在课件出示更多的素材:篮球场的地面、游泳池的水面、钟面……学生活动:学生开始找身边的物体,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边线,如课桌一个面的边线、文具盒一个面的边线、黑板面的边线。课件中动画显示所有图形一周的长度。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认识周长做铺垫,让学生体会指定物体的一个面绕它一周的长度是如何运动的。这符合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与思想。
(二)第二环节:提供练习、大量的材料,抽象出周长的概念
1.判断练习
教师活动:老师现在给你们提供了几个平面图形,它们都能从一点出发,绕图形一周又回到这一点吗?学生活动: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个别诊断。
2.聚类抽象
教师活动:提供平面、物体的一个面,找一找共同点。揭示概念:什么是周长?出示课题。学生活动:同桌讨论找共同点,再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实际意义,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
(三)第三环节:通过操作手段得到周长的单位
1.量一量
教师活动:练习纸上提供一个椭圆形、一个三角形和一根细绳子。三角形边长为8cm、9cm、12cm。个别学生用尺子量椭圆。请学生记录下来,并列式计算。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自己操作,不用汇报。
2.聚类抽象出周长就是线段的长度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都测量了三角形的周长,让我们看看,它的周长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显示把三角形周长展开成一条线段,线段用什么做单位?学生活动:学生发现椭圆和三角形一周的长度都是一条线段的长度,所以用长度单位。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测量椭圆的周长中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从测量三角形的周长中感受记录和计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