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
“三世二品”石牌坊始立于明万历年间,是为表彰当朝名宦魏县进士郑国仕而敕建。历明及清,该牌坊矗立于大名府(治今大名县老城)魏县旧治东街,至民国尚保存完好,后拆毁,仅存残段。
“三世二品”牌坊遗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老城东街。
郑国仕(1542-1599年),字允升,明代大名府魏县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历任巩昌知府、翰林院庶吉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应天府(今南京)按察使、郧阳巡抚等职。郑国仕为人性情耿直,任间政绩卓著,其祖父郑卿、父郑汝楫皆封赠陕西左布政使。因其祖孙“历三代官居二品”,故敕立功德牌坊。牌坊正中镌刻“三世二品”四个大字,结体遒劲,雄浑大度,考为郑国仕之子郑师元书丹。
距今四百多年的魏县明代“三世二品”牌坊,历清代直至民国尚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该牌坊拆除,毁为三段,其一镶在东大街政府招待所大门东侧的围墙上,另二,在县委院内。[1]
“三世二品”牌坊资料辑录
清雍正《魏县志》
卷一
坊表
“三世二品”坊
在县城东街,为赠左布政使郑卿、赠左布政使郑汝楫□□□□□□□立。[2]
民国《大名县志》
卷二十一
古迹志·金石
“三世二品”石坊
在魏县旧治东街,坊为郧阳巡抚郑国仕立。按此坊相传前三字为王北沙先生所书,庄重老劲,后一字他人所配,笔力似逊。然国仕长子师玄善书方丈余大字,似不应再请别人书丹。[3]
1984年《魏县地名志》
“三世二品”石坊考
“三世二品"石坊于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4月,由汪应蛟①,于永清②和韩学信⑨,为郑国仕一家所立。此坊前三字为王北沙④所写的传说在魏县流传甚广。但经多方考证,“三世二品”乃郑国仕⑤长子郑师元所写。
郑国仕,字允升,号东里。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加庶吉士,曾任巡按副都御史,为
二品官。郑死后,其父郑汝辑、祖父郑卿,均被追封为陕西左布政使——二品官。“三世二品”即指三代官居二品。
据清雍正魏县县志记载,郑师元“善书方丈余大字,三世二品即其笔也"。其父死后,被荫封为成都通判,后升为南京刑部员外郎。
“三世二品”石坊,现为三段,其一镶在东大街政府招待所大门东侧的围墙上,另二,在县委院内。[1]
注释:
①汪应蛟:巡抚保定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副督御使。
②于永清:巡抚直隶监察御使。
③韩学信:钦差整饬大名等处管理河道河南布政司左参政。
④王北沙:北沙口(今沙口集)人,名永寿,号北沙。明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善于书法。
⑤郑国仕:旧志称魏人。[1]
2003年《魏县志》
郑国仕(1542-1599),字允升,号东里,明代大名府魏县(今安张庄)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充任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御史,两次按察应天府(今南京)。历任多有政绩。因性情耿直,得罪了权臣,调出京师到巩昌府知府,八年后任命为郧阳巡抚。因其三代官居二品,居官雅有惠政。明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巡抚保定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汪应蛟,巡抚直隶按察御史于永清,钦差整饬大名等处管理河道,河南布政司左参政韩学信等,在魏县东大街为郑国仕立“三世二品”石坊一座,以彰显其家“三世二品”官职之荣耀。[4]
参考资料
1.
魏县地名办公室.魏县地名志:魏县地名办公室,1984年
2. 魏县志(雍正)
.国家图书馆[引用日期2017-08-3]
3. 程廷恒
.大名县志(民国):(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年
4.
王学贵.《魏县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1150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