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庸武侠小说里对经络学术问题的三个寓言(之一)

(2016-07-14 10:14:15)
标签:

杂谈

本期话题:
经络的本质是什么?经络是人类最早建立的最为完美的医学模型!
一套武侠经典,陪伴多少人度过了多少流年,又有多少人从中认识并了解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金庸先生的武侠读本,是很多人的经络入门教程。
     但带着专业的眼光,我却从书中看到了不同的思考,以致于我一直想寻找一个机会,能够当面请教金庸先生,是他自己灵光乍现般的智慧,还是背后有高人的指点,因为他几乎是站在针灸经络研究的学术前沿,给出了三个神般的寓言指引......
寓言一:关于经络的本质
《侠客行》是一个单行本的故事,讲了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孩子,机遇巧合成了一帮之主,代人远赴海外孤岛喝腊八粥,原来岛上山洞中刻着一首李白的“侠客行”,其中蕴含着绝世武功,所有去的人都流连忘返,以从中悟到一招半式为荣。这孩子目不识丁,本不想参与其中,不想一眼望去,只看到峭壁上的字如许多小人儿拿剑在比划一般,痴迷不经意间练成绝世武功。
当别人探究文字背后意思的时候,他其实看到的是图形...
换一个角度,也许世界是不同的!
 当经络的研究者们在追寻经络的物质实质、在追寻身体上的某条经络线的实际走行路线时,其实没有意识到古人可能只想告诉我们的是身体的上与下、前与后、内与外、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同天空中飞机的航道,看不见却存在着。亦有智者这样思考:经脉如河流,当水流过时这条河才出现并存在着...
经络的雏形阶段

早期的经脉其实只有十一条,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系列经脉文献,主要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其中只有“脉”而没有“经”和“络”。可见,经、络这两个名词的出现,要远比“脉”晚。换句话说,早期的经络雏形中,尚未建立首尾相联、如环无端、表里相合、属络脏腑的完整经络体系,只停留在对临床现象较为直观、朴素的记述、认识和表达模式,尚处于经验积累、规律探索阶段。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时期受“天六地五”哲学思想的影响,脉的数量定为十一条,不仅马王堆帛书的《足臂》和《阴阳》这样记载,张家山简书《脉书》亦如是,而且在传世本《内经》中,也有不少篇章记述为十一脉。这并不意味着古人当时只发现了十一条脉,至少现存的文献还无法证实这一点,只是说明在那个历史阶段,十一脉说相当的流行。为什么呢?
    《国语·周语》中有:“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古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大自然也以“天六、地五”来设计人,来造人。于是天上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为“天六”之说。地上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地五”之说。古人还认为,“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所以阳性之物多模仿天而演出“六”;阴性之物多模仿地而演出“五”。腑为阳,人体有六腑之阳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脏为阴,人体有五脏之阴藏“心、肺、脾、肝、肾”。甚至在经脉本输数目上也同样能够看到“阴五阳六”的现象,即阴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而阳经于五输之外,另置一“原”穴凑成六穴,这并不是古人当时在四肢阴经只发现五穴,而在阳经发现六穴,这些现象都与“天六地五”这一神秘数字有关。
       我们可以把这一时间所形成的早期经络雏形称之为“十一脉学说”,这种朴素而直观的记述,让我们可以感受到经络理论由简至繁的演变过程,特别是《阴阳》中保留下来的齿脉、肩脉、耳脉等名称,实际上是十一脉学说形成之前人们通过临床现象中脉的感传路线所作的一种早期直观命名,这一现象的痕迹在《灵枢》记录的手三阳经循行路线与病候中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经络的成熟阶段
《黄帝内经》成书的时间约在秦汉之际(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它总结了在此以前的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奠定了经络学说和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其中《灵枢》又称为《针经》。在这两部书的成书和论及针灸问题上,金庸先生也有一个寓言故事,有待后面讲解。
       关键的问题不在于《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针灸,而在于“十二经脉”医学模型的提出!
       注意,经脉之数定为“十二”!
       如果说,经络学说是古人建立的一种认识人体、分析人体、治疗人体的医学模型,那么“十一脉学说”就是这一模型的雏形,“十二经脉学说”就是这一模型的正式版、成熟版。如果说,影响“十一脉学说”产生的是当时流行的“天六地五”的哲学思想,那么导致十一脉升级为十二脉的则是内经时期流行的“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此时的古人认为:天有十二月份,大地上有十二条河流,那么人就应有十二条经脉,如《灵枢·五乱》中有“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灵枢·邪客》中有“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以经脉配十二月与十二经水,建立经脉连环,气血如水流一样在经脉内流淌,则经脉在数量上需满足十二条之数。同时,古人视“十二”为天之大数,不可变动,故经脉之数不足十二需要凑足,超出十二时又需去除而另立一说。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左右对称分布且循行部位与病候明确的“跷脉”不能纳入十二经脉系统;为什么《灵枢·脉度篇》已经将督脉、任脉、跷脉三脉名计入,但它们也只是临时借来以凑足二十八脉,合于天之“二十八宿”,而最终也无法纳入十二经脉之列;为什么《黄帝内经》之后,《难经》另立“奇经八脉”之说,以及为什么心脏要一分为二为“心”与“心包络”。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这十二脉,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人类早期构建的一种认识人体的医学模型。试想一下,现代我们研究人体,做的首要工作就是标注人体,建立统一的语言规范和认知模式。在十二经脉的古代语言中,手足指上肢下肢,阴阳指内侧外侧。
       古人在做什么?在定位,在建立对人体体表定位描述的语言规则。如果内脏看不到摸不着,只能由外揣内;如果藏象是内在脏腑功能表现于体表特殊部位上的特殊征象,那么规范对体表位置的描述语言则非常关键,这是建立外与内联系的前期基础工作。但问题时,仅仅通过上肢和下肢、内侧和外侧来区分人体体表如此大的范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阴阳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三阴三阳”的概念,自然而然,经脉数量也要凑足十二之数了。
       关于十二经脉的名称,《黄帝内经》中统一采用三阴三阳命名法,即太阴、厥阴、少阴、太阳、阳明、少阳,从而形成了:
       手三阴脉: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手三阳脉: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
       足三阴脉: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
       足三阳脉: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
       三阴三阳如此划分的意义是什么?《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有“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这些文字说明,是按阴阳之气量的多少划分三阴三阳的。故《素问·阴阳类论》及《经脉别论》解释为:
       太阳——三阳,阳明——二阳,少阳——一阳;太阴——三阴,少阴——二阴,厥阴——一阴。
      如果单纯解释阴阳的概念以及阴阳之气多少的划分,以上的解释清楚明白,而如果用于十二经在肢体内外侧的位置描述,则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上肢内侧面的前缘为三阴之太阴,却与上肢外侧面前缘的二阳之阳明相对,甚至组成一对表里经脉;为什么上肢内侧面的后缘为二阴之少阴,却与上肢外侧面后缘的三阳之太阳相对,甚至组成一对表里经脉;而下肢亦存在同样的疑问。
      也许,我们可以从“十一脉”向“十二脉”的演变过程中找到答案。
      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中记载十一脉的名称如下:
      足三阴脉:泰阴、厥阴、少阴;
      足三阳脉:巨阳、少阳、阳明;
      手三阳脉:肩脉、耳脉、齿脉;
      手二阴脉:臂巨阴、臂少阴。
      可以看到,足六脉皆以三阴三阳命名,而手脉只有阴脉使用此法命名,阳脉另有其名。一方面说明三阴三阳命名方式,更早用于足脉,特别是手脉以“臂”字强调,更说明三阴三阳早期只通用于足脉,后来才逐渐在手脉中应用,而需特别标注说明。另一方面也说明三阴三阳命名方式用于手脉,需要手脉演化为六条才行。
       再看《足臂十一脉》中记载十一脉的名称如下:
       足三阴脉:足少阴、足太阴、厥阴;
       足三阳脉:太阳、少阳、阳明;
       手三阳脉:臂太阳、臂少阳、臂阳明;
       手二阴脉:臂太阴、臂少阴。
       不难看出,较《阴阳十一脉》,《足臂十一脉》更多地使用了三阴三阳的命名方式,但足三阳脉名前未加“足”字,明显地提示我们手三阳冠以“臂”字并以三阳命名,明显晚于足三阳,以至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太阳、少阳、阳明特指足三阳脉,而后出现的手三阳则需要特别加上“臂”字以示区别。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足三阴脉的厥阴上,未加“足”字是因为当时还未出现手厥阴,不需要提示区别。
       从以上“十一脉”中三阴三阳参与命名的过程中,我们并未看出阴阳之气的多少所体现的重要意义,相反我们看到早期经脉有自己名称,如手三阳脉被命名为肩脉、耳脉和齿脉,体现了其主治病候的特点。再如厥阴之阴,特指阴器,厥阴之脉也特指联系阴器的足厥阴脉,而“十一脉”向“十二脉”演化过程中补充手厥阴脉时,借用了厥阴一词,并非指阴阳之气的多少……
    别忘了,古人引入三阴三阳的目的是为了在上下肢和内外侧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人体体表位置的划分规则。试想一下,古人当时最需要的是一种位置标识,以便于区分和辨识说明,三阴三阳恰恰是人们最熟悉的,也是最流行的(缘于当时易学的流行),于是以符号的形式引入了进来,并未带有更深层面的含义。
       当人体取直立位,双臂自然下垂并微微张开,掌心向内,双足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时:
       太阴,指上下肢内侧的前缘;
       少阴,指上下肢内侧的后缘;
       厥阴,指上下肢内侧的中间,位于太阴与少阴之间。
       阳明,指上下肢外侧的前缘;
       太阳,指上下肢外侧的后缘;
       少阳,指上下肢外侧的中间,位于阳明与太阳之间。
       此时的三阴三阳,与同一二三、ABC一样,是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位置的标识符号,这才是历史的真相,才是朴素的含义。
      上肢与下肢、内侧与外侧,前缘、后缘与中间,使用这样的位置标注符号,人体被分割成十二大部分,一方面基本互不相干(除少量经脉在少数部位上有所交叉外,多数经脉并不交叉,且经脉均纵行于肢体,相邻经脉并行),另一方面又将体表全部包容,没有遗漏的部分。
       至此,十二经脉这一医学模型的基本结构,在外部基本构造完毕,只缺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了。
       经脉与脏腑之间的络属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实事上在《帛书》时期并未在名称上提及各脉与脏腑的联系,直至《黄帝内经》才在经脉命名上加入了脏腑的要素,称之为:
       手三阴:肺手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之脉
       手三阳:大肠手阳明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
       足三阴:脾足太阴之脉、肾足少阴之脉、肝足厥阴之脉
       足三阳:胃足阳明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
       从古人的语序上来看,明显地脏腑名称是后加上去的,以“肺手太阴之脉”为例,“手太阴之脉”是一个完整的词句,并且也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或是该经在体表的一个准确的定位,即“位于上肢内侧前缘的这条脉”。如果古人建立十二经脉这一医学模型,仅仅是为了对人体体表进行标注和区分的话,那么在前面加上脏腑名称就是多此一举了。而如果古人在对人体体表进行标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体表不同部位与体内不同脏腑之间的联系模型的话,“手太阴之脉”前加“肺”的这种表述方式,就容易理解,也非常必要了。
       这种称谓方式,并非仅仅为了突出脏腑的地位,而是为了建立和强调经络系统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内外沟通的桥梁作用。仍以“肺手太阴之脉”为例,它表达了如下的含义:上肢内侧前缘与肺之间存在特定联系。而这里的肺,包容了解剖意义上的肺脏、气管支气管以及胸膈的一部分。
       至此,十二经脉不仅建立了人体头胸腹的正背侧面与上下肢、内外侧之间的体表联络关系(外行线),还建立了人体躯干内的脏腑与上下肢、内外侧之间的内外联络关系(内行线)。虽然这一系列联络关系中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早期以“齿脉”、“肩脉”、“耳脉”命名的手三阳,其内行路线与脏腑的关系记录得十分简略,其经脉病候及主要穴位主治与相连属脏腑的关系并不密切,又例如心包与心、心主手厥阴之脉与心手少阴之脉之间的描述相似与内容重叠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十二经脉成为《黄帝内经》时期认识人体、标注人体、诊断与治疗人体的最为精确完善的医学模型。
       说其精确完善,是因为古人在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人体的体表皮肤、浅层组织与血管、深层肌肉和肌腱等,用皮部、络脉、经筋的方式又进行了分层描述,并统于十二经脉体系之内,从而形成了人体内在脏腑与肢体关节肌肉孔窍皮肤之间的多层次立体联络关系,并用经别的概念补充了该模型中的部分不足。
       千年时光已逝,我们仍然可以应用这一医学模型来诊断和治疗疾病,而这就是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这不同于现代医学把人体划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这九大系统的认知方式,而是把人体按位置、层次划分为十二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区带系统,并依据这一认知模型,建立了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当然也就无法用现代医学的评价标准去研究评价了。
       西医人体解剖学让人们普遍接受了按功能分类的人体九大系统,它已经在我们大脑中定格为指导我们认识人体结构的坐标。我们的身体部位在自己的眼中正如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岛上的刻字,我们主观的把看到的信息按照固有的知识结构归类,只看到字意,却忘了字的结构本身!中医被普遍误解为只能定性,不能定位,有的中医的脏腑名称和西医的名词无法对应。中医因此被贴上了不科学的标签,正如侠客行里的主人公被大家看作目不识丁的傻子!中医真的没有把人体结构进行定位划分吗?我们可否暂时抛开自己知识结构的束缚,换一个角度去重新认识人体结构呢?
      换一个视角,你会发现,在那么远古的时代,人类可以建立如此完美的医学模型,不可不谓之奇迹
 在我们叹为观止的时候,金庸先生又用了另外一个寓言来让我们认识这个模型建立过程的朴素性与不完美性,留待下一篇文章中详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