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百货行业颓势尽显 押宝智慧运营或成出路

(2016-01-15 16:09:38)
标签:

杂谈

[传统百货行业颓势尽显 押宝智慧运营或成出路]

2015年“双十一”,912亿的成交总额刷新了天猫有史以来的“双十一”最高纪录,成就了电商平台的辉煌;另一边,传统百货行业颓势难改,在重压之下闪转腾挪,力求开拓出线下的一片新天地。

对于中国商业地产来说,2015是转型与变革之年。商业地产供应过剩、电商对实体商业冲击加大等,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质化现象越发严重,成为各大商业运营者亟待解决的难题。昨天,商业地产全程服务商RET睿意德对2015年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做了回顾,2016年,上海商业地产仍然要在困境中艰难地寻求亮点。

购物中心频频延迟开业

作为全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拥有充足的消费者和消费力。来自睿意德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新开的商业项目有26个,开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一,远高于排名并列第二的武汉和南京(均为17个)。

而这一数据的背后,却是上海近四成商业中心的延迟开业。受到供应增大、品牌发展限速等影响,2015年上海商业项目开业速度有所放缓,实际开业率为61%,而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为52%。“一方面,这里面有市场竞争加剧、电商延缓品牌拓展等影响,另一方面,也有项目本身在消防验收等环节的延迟有关。”睿意德策略顾问部总经理陈丽琳表示,新项目招商周期有所延长,导致上海新项目延迟开业率上升。但由于上海自身消费需求及水平较高,仍有60%以上商场准时开业。

受经济波动影响,2015年入市项目以体量在8万平方米以下的社区型和区域性项目为主,且多集中在9月与12月的促销季开业,占比超过50%。值得一提的是,新开业项目都注重体验化、特色化的经营策略。

业内预计,2016年仍将有大批外来开发商入沪,伺机争夺商业地产市场。不过,伴随着井喷的项目增量和竞争升级态势,上海将呈现局部区域超饱和布点、结构性过剩,但优质购物中心仍将维持供不应求,落后项目将面临降级淘汰的威胁。

关店成百货业态惨淡缩影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2-5年,大量的传统百货会进入亏损和资本兼并,这将是一个波次接连一个波次的循环“塌陷”。一旦部分商户撤柜,实体商业的“破窗效应”,则会进一步加速客流的下滑。

随着客流的萎缩下滑,在居高不下的商业地产租金成本和粗放的传统模式运营成本之下,百货业的盈亏平衡很快将被击穿。传统百货,没有塑造起自己的数据灵魂,只能慢慢的坐等老去,欣赏一眼裁员、破产、重组接踵而来前最后的夕阳荣光。

如果变革,传统百货依然具有优质的实体资产,最宝贵的到店客流。但必须结合最先进的思维和商业模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数据工具,经历和其他产业一样的涅槃,才会获得重生。但留给传统百货的时间,最多2-3年。

其实,零售市场的走势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经济增长趋缓零售形势也显现低迷,对于处在变革期的百货业来说,生存与发展步履维艰。

电商的持续冲击下,曾经支撑起万达商业帝国的万达百货,在2015年遭遇了寒冬:陈旧的经营模式、业态的单一、收益普遍偏低,给万达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昔日的功臣,首富王健林毫不手软地作出调整、关店的决定,这也成为百货业态惨淡现状的一大缩影。

数据显示,在业态经营上,百货及专业专卖等零售行业在电商影响下下滑最为明显,同比增长分别为-3.6%及-2.7%。在百货之外,曾经风光无限的奢侈品市场也陷入低迷。与此同时,文化娱乐、餐饮业态延续强势增长,同比分别增14.88%、13.28%。

有意思的是,尽管受电商冲击最为明显,但在电商各类促销活动最为集中的促销季,百货业态却也实现了逆势增长。去年新春、5月以及双11开始的年底促销季,上海各大商场通过举行大规模、长时段促销折扣,吸引了客群聚集连续消费,实现全年营业额峰值。“促销季购物中心总额绝对值提升明显,但受经济大趋势影响,同比增速却随整体市场有所放缓。”陈丽琳表示,促销已然成为百货生存的“强心针”。

全渠道零售策略受宠

值得注意的是,推动中国零售业成长的百货业态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靠百货发家的巨头们弱化百货,大型购物中心剔除百货主力店。与之相对应的是,降低百货业占比、寻找新的盈利点成为巨头们的共同课题。百货业的发展似乎到了死胡同。事实上,作为最接地气儿的零售业,没有过时的业态,只有不与时俱进的淘汰。在这一现实下,百货业在外部全渠道、互联网化革新,在内部架构与战略转型的双重变革中寻找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下,线下实体商业也在通过“场内运营”与“场外推广”的双管齐下,借助大数据谋求逆袭。据了解,实体商业目前主要通过信息推送、企业公关、肖像描摹等进行场外推广,而在场内运营上,则更多借助移动APP与微信入口来实现,形成营销系统的闭环。这其中,既有实体商业自主开发的系统,也包含第三方运营商的各类定制化服务。

以大悦城为例,目前其开发的APP已经与实体商业全方位数据对接,可以提供停车、排队、团购以及点餐、外卖等服务,拓展了目的性商户客群的覆盖范围。

但相对而言,目前全国90%商场的O2O系统仍停留在用户交互层面,尚未达到数据分析和应用的阶段。这就给了以猫酷、喵街等为代表的第三方运营商机会,通过即时化定制的APP,为商场、消费者、商户在内的三方角色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编辑:唐小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