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店混业经营转型自救
(2012-10-15 16:11:44)
标签:
财经 |
来源:中国商报 | 作者:本报记者 海 燕
民营书店近年来的集体羸弱和惨烈现状,让许多业内人士丧失信心。是什么原因让民营书店普遍感觉举步维艰?知名书店的不断落幕是否意味着民营书店全业态就此衰落?
2011年10月底,一向被视为“民营书店楷模与小清新、文艺青年阵地”的光合作用全国连锁书店遭遇了供货商集体逼债和抢货。这家2000年由创始人孙池在厦门独资建立的书店,创立十年来最鼎盛时候从一家门店发展至31家连锁店。
消息一出,光合作用的忠实书迷程莎莎在微博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16年的坚持和执着,北京、上海、厦门31家连锁店,掷地有声的梦想和对‘悦读延伸世界’的美好愿望,但依旧无法阻挡五千年文化绿地的荒漠化和电子媒体带来的浅阅读时代巨轮,‘光合作用’的结果是制造氧气,但没有人文的阳光,只有浮躁庸俗的习气,何以达成?”
光合作用并不是第一家出现经营问题的民营书店,仅在北京,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关村第三极书局就在2010年以亏损几千万元告终,在知识界享有口碑的北大南门“风入松”书店也于2011年的夏天关门停业。一家又一家知名民营书店的颓然倒地,不仅让业界备感寒冷,也震惊着出版业,甚至震动了学界与大众传媒界。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到2009年,民营书店减少了1万多家。民营书店近年来的集体羸弱和惨烈现状,让许多业内人士丧失信心。是什么原因让民营书店普感举步维艰?知名书店的不断落幕是否意味着民营书店全业态就此衰落?业态与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之下,民营书店之殇会否就此终结?
房租成最大压力
鲍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民营书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民营书业研究数十年。在她看来,最近5年来民营书业的集体沦陷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就是房租、人力、库存等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90%以上的民营书店都是小作坊式经营,基本上都是靠自筹资金,滚动式发展成长起来,因此本身吸纳外界资金的能力较弱,封闭性也相对较强。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房租、人力等经营成本的上升,更是严重阻碍了民营书店规模的扩大和自身的发展。”她告诉记者。
“其次,网络书店抢滩图书市场也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网络的兴起给图书零售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但网上书店也对传统实体店构成挑战。早在1997年,我国就有了第一家网络书店——中国现代书店。到了2000年,国内的网上书店已经达到300家,网上书店没有房屋、租金等成本,凭借低折扣、低价格,迅速在图书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部分网络书店实行的‘折扣+包邮’的促销活动对地面店来说更是致命一击。实体书店渐渐沦为网上书店的‘展厅’,大多数人在实体书店看书,却最终选择了网购。”
让独立书店经营者愈感凄苦的是,网络书城的攻势还在继续。记者注意到,以往过节才有的折扣与疯狂促销已经完全蔓延至平常时日,网络图书推货潮一浪高过一浪。以今年“中秋”、“国庆”双节为例,从“国庆”前夕,苏宁易购就喊出“图书嘉年华国庆特惠全场满100减20”的爆炸性促销口号。迅即,当当网就推出“假期风暴1至5折的活动”;而京东商城更是不甘人后,宣布“每满10元立减1元”……
这种无底线促销带来的后果,就是民营书店营业额被不断挤压。2004年,当当网营业额仅为1.5亿元人民币,而2007年当当网营业额已经超过15亿元人民币。从2008年以来,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图书年均增幅达100%。目前,电商渠道在出版社总体的市场占比从以往的不到5%增长到35%以上。而畅销书类网络销售已经占到整体图书零售额的60%左右。
鲍红同时表示,多媒体时代读者被分流。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载体和方式的变革,对于传统纸质图书是一种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很难冲抵。
http://www.cb-h.com/news/yaowen/2012/1015/1210152373IE29DDCJ7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