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则》 搅动校车格局
(2012-07-26 12:57:36)
标签:
汽车 |
《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将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个几经易稿的规则让客车企业“几家欢喜几家愁”。《规则》明确指出,专用校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资质有效期为3年,与之前的初稿相比,准入规则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在新规则即将实施的前夕,《中国商报》盘点各家企业应对之策,看校车市场风云再起。
——编
被拒者——代表企业:比亚迪
现状:行业专家表示,比亚迪2009年年底才通过并购三湘客车,从乘用车的“大本营”进军大巴等客车市场未满3年,因此被挡在了企业准入的门外。虽然没有被校车市场接收,但作为客车新丁的比亚迪表示,我们致力于公交纯电动化战略,主要生产新能源大巴。
商报点评:《规则》明确,申请企业前3年的客车(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3000辆,或者大中型客车(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1000辆。较初稿5000辆的销量门槛,这一规定明显降低了市场准入条件。也许对于比亚迪来说,分羹校车蛋糕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能够集中全部精力做好一件事,未必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
据全程参与校车准入标准讨论的车企人士透露,新规则的制定旨在
“照顾中国国情”,平衡地方和中小企业的利益关系。一些中小企业终于因2000辆销量的差额挤进来,但是短时期内的政策利好并不能为企业带来长远发展,要真正成长为大企业,那些被挤掉的小企业还需要再接再厉才好。
一家独大——代表企业:宇通客车
现状:今年上半年宇通校车销量达到了3373辆,占校车总销量的30.48%。据悉,宇通汽车计划投资28亿元专门造一个校车工厂,今年年底将开发100多个校车产品。
商报点评:目前,国内具有生产客车资质的企业数量在98家左右,但前10家企业占据市场65%以上份额,其中校车龙头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宇通一家独大,一直在校车领域拔得头筹。在工信部设置准入门槛之后,那些获得校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使得宇通等大型客车企业形成垄断效应。虽然准入门槛有所放宽,中小企业加入战局,但短时期内,宇通独大的局面依然难以撼动。
国际巨头——代表企业:纳威司达
现状:随着中国校车市场升温,今年5月有消息称,纳威司达有意将旗下公司IC
Bus生产的校车进口中国,同时与江淮共同设计开发和经销在中国制造、面向中国市场的校车。另外,美国校车制造商蓝鸟公司也寻求在中国分羹的机会。首席执行官菲尔?郝洛克表示,他们正与内地一家企业谈判成立合资公司。
商报点评:纳威司达这位美国校车市场
“正规军”蓄势进入国内校车市场,也许是迟早的事情。当中国校车事故发生之后,更多的人想到的是美国校车的安全。两相对比,巨大的差距很难短期内抹平。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制定校车政策足以说明中国加强管理的力度之大。但是这样的期望值却超过了国内企业的调整能力,中国要通过国际外援来寻求“一步到位”
,而纳威司达这样的校车“正规军”也看好了中国校车的大市场。要知道:“目前,校车适用的人口大约在3亿人,校车市场整体产值在4000亿元左右。”
校车龙头——代表企业:苏州金龙厦门金龙、厦门金旅
现状:目前,苏州金龙海格客车已经形成了“小长头、大长头和平头”三大系列,十多种车型,全面覆盖校车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而厦门金旅,校车在其整个车型生产及研发投入中也占据不小的比重。截至目前,金旅已形成了4个校车系列平台,主要包括XML6971、XML6901、XML6821和XML6603/6723系列,最大座位数覆盖30-62座。
更多点击:http://www.cb-h.com/news/Bb/2012/725/1272557E86GBDCB0A6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