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互保之“殇”如何治愈
(2012-07-26 12:30:22)
标签:
杂谈 |
近期,浙江民营企业频频爆发由互保、联保引发的银行抽贷、压贷事件。“铁索连舟、如履平地”本是互保、联保制度设计的初衷,怎么反而成了“火烧连营”的导火索?
“铁索连舟”却遭“火烧连营”
“没有现金流,再大的企业都得死。银行贷款不放,我只能把库存的棉纱每吨降价到2000元卖出去,都是互保给害的呀。”见到周国泉时,这个57岁的民营企业家眼睛布满血丝,一脸倦容。
周国泉在浙江绍兴经营一家纺纱公司。今年3月,公司在杭州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一笔1000万元贷款被收走后就再也没有放出来。在随后的四个月里,周国泉跑了几十趟银行,得到的答复都是“再等等”。究其原因,是与周国泉同在一个“互保圈”的另一家企业出了问题。
周国泉公司只是企业间互保、联保关系的一个缩影。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行,互保、联保开始成为笼罩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头上的阴云。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只要在银行融资的企业,90%参与互保、联保,且平均每家企业的互保、联保单位都有5至7家。
这个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位于浙江东阳的天煜建设集团倒闭一事上表现得尤其明显。2011年12月20日,因涉嫌非法集资,天煜建设全部资产被法院冻结查封。十余天后,与天煜建设存在互保关系的浙江嘉逸集团及其关联公司陆续被八家银行“挤兑”,被收贷1.15亿元,导致出现1.2亿元贷款逾期。
一个月后,因与嘉逸集团有互保关系,家具行业“龙头企业”浙江荣事基业集团被一家股份制银行率先收贷3000万元。3月26日,该担保链上体量最大的浙江虎牌控股集团因与荣事集团的互保关系,被多家银行陆续收贷1.35亿元,让这家企业备受资金困扰。
虎牌“告急”引发风暴全面升级。银行风险控制迅速蔓延到家具行业、输配电行业,并继续向化工、纺织等其他行业迅速扩散。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7月是银行还贷期限较为集中的时点,催贷的压力沿着浙江民企之间庞大的联保互保网络蔓延,涉及企业少说也有上百家。
互保联保的“祸”与“惑”
据了解,保证贷款一般由企业之间对等承担,简称为“互保”。而联保贷款则是指3家或3家以上中小企业,自愿组成担保联合体,其中某一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后,联保体所有成员都需承担还款连带责任。
在义乌经营毛毯生意的民营企业家陈爱珍说,由于抵押物不足,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法获得银行抵押贷款,只能通过互保、联保这种方式。同时,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很多“互保圈”上的企业家都是亲戚、朋友。
银行也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互保联保,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然而,当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风向掉转,银行抽贷频频,参与互保、联保的诸多企业都因“连坐”陷入泥沼。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傅允生教授说,互保、联保模式曾在推动当地信贷市场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最大风险在于它是环环相扣的,一环断,环环断。一家企业出事,很有可能影响与它相关联的一系列互保企业。
一位股份制银行管理人员表示,银行近期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无可厚非。不少中小企业财务核算缺乏外部约束,信息不透明,银行很难判断客户经营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使银行信贷的“三查”制度难以落实。这也促使银行加剧对“担保圈”中企业风险控制的严格程度。
更多点击:http://www.cb-h.com/news/yaowen/2012/726/12726123F259JDBB263618.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