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依赖进口 豆油企业遭遇原料减产煎熬
(2012-07-23 15:30:01)
标签:
杂谈 |
入夏以来,美洲普遍遭遇极端干旱天气,大豆减产已成定局。这对中国大豆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数据显示,我国大豆的月消费量为480万至510万吨,国内港口以及大豆贸易商的大豆库存约为500万吨。也就是说,一个月之内,中国的油脂企业还能买到相对低价的大豆,一个月之后就将不得不接受价格不断攀升的高价大豆了。
入夏以来,美洲普遍遭遇极端干旱天气,大豆减产已成定局。“南美洲大概减产1800万吨,美国大概减产1100万吨。”浙江大地期货投资咨询部的副经理张云飞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而原材料大量依靠进口的中国大豆油,其价格必将再上新台阶。”张云飞判断。
美国干旱煎熬中国油企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豆是最后一个价格尚未大涨的大宗商品,美国过量的阳光却让它“晚节不保”。7月份是美国大豆的开花期和结荚期,中西部大豆主产区偏偏赶上连日大旱。尽管7月中旬有雨带飘过大豆产区的上空,但却丝毫没有“久旱逢甘霖”的畅快,1英寸的降雨量对当地的旱情并没有多大的贡献。严重高温大旱天气丝毫没有缓解的意思,美国大豆预期将出现仅次于1988年的严重减产。
这对中国大豆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近10年来,中国大豆的供需结构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张云飞告诉记者。原来以国产大豆为主要原料的油脂企业,因为大豆供应不足,加上出油率不高,纷纷改用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根据浙江大地期货的统计数据,2000年大豆进口量为1324.5万吨,
2009年就跃上了5034万吨,2011年达到5650万吨。2011年国产大豆的产量为1400万吨,仅仅约300万吨用于豆油生产。
中国大豆行业严重依赖进口,世界的大豆主产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刺激着油脂企业的神经。“现在,美国大豆主产区减产的预期,掀起的却可能是中国大豆行业的涨价风。”张云飞分析认为。
大豆期货现货价格飙涨
美国是世界大豆生产的主产区之一,其大量减产预期已经造成全球大豆期货市场的剧烈震荡。从7月3日起,大豆期货连续上涨,甚至一度涨停,大豆成为大宗商品涨价的领头羊。
“现货市场上每吨豆油约为9500元,期货市场每吨为9800元,预期未来超过10000元当毫无压力。”张云飞大胆预测。
尽管当前天气炒作的成分浓郁,但张云飞坚信大豆价格上涨已成定局,只是涨幅高低尚待最终确定。“今年南美洲大豆减产1800万吨,美国大豆预计最高减产1100万吨,这将造成大豆和豆油价格再上新台阶。”张云飞认为。
大豆期货市场乱作一团之时,大豆的现货市场已经开始“短兵相接”。7月17日,中国港口大豆分销价为每吨4550元至4700元,与7月3日每吨4250至4350元相比,价格上涨了300元至400元。
“因为南美洲已无陈豆可用,新豆供应主要依靠美国,奇货可居之下,美国大豆价格开始上升,离岸价飙升到了每吨4800元。”上海申银万国期货农产品分析师高艳滨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码放在中国各大港口和贸易商仓库的大豆现货价格为每吨4550元,而美国大豆运到中国港口的成本是每吨4800元,这意味着如果在美国购买大豆,运到中国已经亏损了至少250元。
中美大豆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差,一些已经高价位买入美国大豆的货主自然是叫苦不迭,忙不迭地“洗船”:将装上船的大豆直接转手卖出,然后回到国内港口购买低价大豆。
毕竟,明显亏本的买卖谁都不愿意承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