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派”入侵校园必须高度重视
(2012-04-11 09:05:36)
标签:
杂谈 |
3月30日上午,广州市第33中初二学生梁某在ICU 昏迷多日后不治身亡。一场至今说不清的斗殴带走了这个年仅14岁的生命。近年来,全国各地众多学生家长来电反映他们的孩子或遭到所谓少年“帮派”的威胁恐吓,或无奈加入“帮派”被迫缴纳帮费。不少“江湖少年”因为不堪受欺负而选择加入“帮派”寻求庇护从一名受害者转变成一名加害方,逐步走向犯罪的边缘(4月1日《羊城晚报》)。
数据显示,从2008 年到2011 年,广东各级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罪犯数量达5万多人,占全国比例约为10%。这些犯罪中超过半数是团伙犯罪,其中很多与少年帮派有关。据报道,某个学校周边竟然有八九个“帮派”,诸如“狗堂帮”、“新兴帮”、“千龙帮”、“军龙帮”、“少坊帮”等,每个帮派都有上百名成员。各帮派为了壮大势力,都会直接去周边的学校收人,要是相中的人不愿加入就要遭受毒打。加入的话,帮派会承诺提供保护。不少人是为了寻求保护,不让别人再欺负而投靠小帮。帮派文化侵袭校园呈现出成员低龄化、组织严密化、分工精细化等特征,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建构着“少年江湖”,不时地制造麻烦甚至“血雨腥风”。更有甚者,当保护费不足以应付帮派支出时,盗窃和抢劫等冒险犯罪便成为“帮派少年”的犯罪选择。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这个故事是否能够告诉我们,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去处理,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的明智举措。可以说,之所以有帮派侵入校园,而不担心违法的成本,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在默认并纵容着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帮派文化入侵校园,是青少年个体与社会诸多因素互动的结果。透过帮派入侵校园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其帮派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来源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事实上,我国一些社会现象也可能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教育机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消除帮派本身,而是在于如何形成一种合理的机制遏制犯罪文化的兴起。
要遏止帮派侵入校园,为在校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无暴力文化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责任。有位学者说:“开办一所好的学校,就等于关闭了十所监狱”。校园作为帮派事件的多发地,必须想方设法建立系统的防暴体系,帮助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自觉抵制和消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至于家庭教育,则应改变以往注重知识性教育、忽视道德教育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注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至于那些家庭失和、家庭解体、家庭成员违法和父母角色缺位的情况,更应引起关注和重视,充分发挥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功能。由此可见,消除帮派不能就事论事,必须坚持教育与打击相结合,达到打击和预防的双重效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