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2012-02-28 21:25:0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业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一、口算除法

http://s5/middle/74b40824gba0650370cf4&690

例1研究的是赵伯伯、王叔叔、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的问题。一共呈现了60÷3、600÷3、240÷3三个算式。

第一个算式的图中三个小朋友出现了三种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20×3=60  60÷3=20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要让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个算式教材中小精灵提示可以先自主研究,再小组交流。但是在上一个算式60÷3用了三种方法解决,显然600÷3完全可以迁移,用上述的三种方法都可以解决。

第三个算式240÷3中,一种是由24个十除以3解决,另外一种是由乘法想除法,要让学生能够说出其解题方法,理解其他的方法。

在例1的教学中,重点放在第1题,其他可由第1题迁移出来。第1题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让抽象思维水平略低的学生理解算理,理解有难度可以提供操作材料动手做一做,帮助理解困难的学生在活动中弄清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口算教学首要的是应给学生足够的独立口算时间,使每个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在熟练中生巧,在操作中把这样的数学经验落在实处。

 

http://s12/bmiddle/74b40824gba064a46070b&690

 例2是估算教学,教材中由李叔叔运货的情境引出。教材给出了两个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估算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尽量展现出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到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策略。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配合使用。

 

 

二、笔算除法 

http://s5/bmiddle/74b40824gba064dd12784&690例1选择了植树造林作为笔算除法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在分小棒的活动,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43÷2的算理,把动手操作和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结合起来。

 教学中,可以从情境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例1的教学过程,可以先摆一摆小棒,再摆的过程中说一说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是怎么分的。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40÷2=20”的旧知来学习“42÷2”的新知。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笔算竖式结合起来。如,当学生说“先将4捆平均分成2堆,每堆2捆”时,结合分的过程,在竖式的十位上商2:http://s4/bmiddle/74b40824gba0660077d83&690。要先写复杂的写法,然后告诉学生竖式的简便写法,弄清中间过程中的一些0可省略不写,不可以忽略复杂的写法,否则学生不能接受简便写法。 

http://s3/bmiddle/74b40824gba06689cbb22&690

例2的编写以解答主题图中涉及的另一个数学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为背景,教学“52÷2”的笔算除法。重点是: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学会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难点是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当余下1个十后应该怎么办:http://s16/bmiddle/74b40824gba06693372ef&690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例1的方法,先尝试让学生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笔算除法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间的思维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52÷2的笔算算理。教学时,既突出用直观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又满足不需借助直观,只用口算就能得出结果的学生的需求。应注意使学生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就是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这个方法,不需要学生记忆,是在动手基础上理解体验得出的,并在做笔算除法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

http://s6/bmiddle/74b40824gba06814c5085&690

例3主要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教材以整理照片为素材为背景,引出除法算式238÷6。教材上呈现了估算和笔算的过程,在笔算中重点解决,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教材中笔算过程没全写出,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

 

教学中教师要把估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计算238÷6时,首先可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估算技能,估出大致结果,然后用笔算求出准确商,将两次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还可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238÷6的笔算过程是教学重点,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考虑:http://s9/bmiddle/74b40824gba06869a5e28&690,在理解算理的同时,进一步形成笔算除法的一般思路。

http://s4/bmiddle/74b40824gba0688fda9a3&690

例4教材以计算100元可以购买多少本练习本为背景设计了教学除法的验算,使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利用乘除法关系,学习用乘法验算除法,帮助学生了解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情境中的问题感受验算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对一些计算进行验算。还可将题中数据进行调整,让学生根据自选数据进行计算和验算,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验算方法。

验算有余数除法是一个难点,应让学生弄清楚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演算,比较不同的方法,当验算100÷7=14……2时,才能对用7×4的积再加上2的和等于100的道理完全理解,因而不会忘记加上余数2。

http://s6/bmiddle/74b40824gba0689e8ee25&690

例5的问题市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的。教学内容是“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四幅图,思考的数学问题是: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理解领会其中的含意。感受“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http://s3/bmiddle/74b40824gba068ac3fa32&690

例6是以李思和万青的家庭用电量为素材,用表格直接呈现了信息和问题,内容“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重点内容是除的过程中,遇到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这一位上写0。这个0起着占位的作用,不能不写。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笔算309÷3和420÷3。根据学生现场生成的笔算情况,把正确的与错误的、竖式简便的和不简便的进行对照,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一些关于0的运算的规律,就是当商的十位或个位上为0时,这个0一定要写,0起占位的作用;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得出竖式的简便写法。

 

 

http://s2/bmiddle/74b40824gba068e52ee21&690

例7以学生参观天文馆、克隆鼠展览为背景,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商中间有0的除法和有余数的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课堂教学中建议采用尝试、讨论的学习方式。先让每个学生自己试算832÷4、562÷4。然后让学生解说试算的过程,重点在竖式的书写上:

http://s7/bmiddle/74b40824gba069145b5f6&690          http://s4/bmiddle/74b40824gba0691d809f3&690

方框中填0的理由是个难点,要让多数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理解掌握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应在这一位写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