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2020-02-29 21:59:57)
模型思想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其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函数等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其意义。

1、在循序渐进中感悟。

建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进行,每一个数学概念都可以再客观世界中找到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如:自然数1就可以理解成一个苹果、一只羊的数学模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将其建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其形成过程及相应的意义和价值。

2、应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拓展应用”的数学过程。

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激烈数学经验、感悟思想和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

一、情境导入,解决问题。

“一套衣服由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组成,上衣每件92元,裤子每套68元,买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

师:从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么想?(说事理)

先求出一条衣服的价钱(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再求出这样的8套的总价;或者先求出8件上衣的价钱和8一条裤子的价钱,然后加起来。

师: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上面的解题思路吗?(事理的数学概括)

(一件上衣 一条裤子)×套数  = 一共花的钱;一件上衣×件数  一条裤子×条数 = 一共花的钱。

列式计算:(92 68)×8 ,92×8 68×8

师: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生:结果应该相等。

师:你能证明吗?算一下

根据学生结果,师:既然结果相等,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写成(92 68)×8=92×8 68×8。

二、提出猜想。

师: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发现?

可以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问:是不是还有其它的算式也有这样的联系呢?

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算一算,看看是不是存在同样的规律?(算理的推广)

学生同桌合作,尝试列举,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算出算式结果,组成等式。

(6 8)×11 = 6×11 8×11

(9 20)×5 = 9×5 20×5

师:观察三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把自己的发现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等式,发现其中的联系和区别,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让学生继续举例,为学生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比较提供素材,培养他们的推理、归纳能力。)

三、发现规律。

1、简化抽象,初步形成模型。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互相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全班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发现的规律。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表表示这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怎么表示?

板书字母表达式。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对所有等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归纳规律,使学生经历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培养他们的符号意识。)

2、解释验证,确定模型。

问: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用几个数带进去算一算。

指出:还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来验证。出示图形,学生观察,师讲解。

问:如果写成c×(a+b)= c×a c×b,能说明它正确吗?字母验证?

(设计意图:解释与验证是建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理、验证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实践运用。

1、巩固练习,运用模型。

完成书上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在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乘法分配的价值,做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体现在对生活事理的简约、提炼和数学化的表达上。)

2、举一反三,拓展模型。

观察递等式25×(10+8),32×(20+3)和竖式计算25×18,32×23。

引导学生明白竖式计算和乘法分配律的关联,体会简便计算。

师:如果要你计算25×102,你会选择怎么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习题的对比,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改进,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了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达到源于模型,但不拘于模型的目的,即“破模”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