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导学案
(2019-05-31 11:11:28)
“导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他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怎样在教学中有效的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情境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要重点理解题意,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等。
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学中感到困惑的地方做上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二、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而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难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在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
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自我测评
检测的设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检测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生能力。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检测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把侧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检测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检测即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检测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知识拓展
对于课程中的知识点和主要问题相关的课外问题,教师可帮助学生解决,达到举一反三,拓宽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导学案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抓手,也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终实现“”“我会学”。寻求师生互动中的和谐共振,达到数学教学的最优化。总之,科学合理使用导学案,必能实现高效课堂。
后一篇:什么是数学素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