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训练
(2018-12-04 19:57:13)
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对低年级的口算教学与训练规定了具体要求。而实际教学情况表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一年级入手,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口算能力。
从运算形式看,小学低年级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的运算。因此我从学生认识10以内数开始,就始终注重直观教学。课前师生共同准备大量学生喜爱的实物图片、小棒等。课堂上让学生数一数图片、小棒,再数一数自己的小手指,强化数感训练。再通过分一分、并一并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表象,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
如进位加法9+2的表象建立,我是这样进行的:课堂上先出示盒子里9个小球,外面2个小球,想一想,怎样摆就可以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呢?学生很快地想出办法来,说:“我将外面2个中拿1个放到盒子里,这样盒子里就是10个,外面是1个,一共11个。”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当场奖励给他一颗星表示对他的奖励,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方法叫“凑十法”,看到9,就想9和几凑成10。在此基础上我马上出了几道:9+3=?,9+4=?……学生都对答如流,并准确地说出了凑十的方法,这样既建立了表象又提高了口算的准确率。
有人认为口算题易教,学生易学,则出现了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重速度,轻质量;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导致学生产生了口算又简单又好学,一听就会,因而学生不肯动脑筋,仅满足于机械练习。其实这是低年级口算教学的一个误区。在基本口算教学中,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而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不仅仅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算法,而且十分重视算理教学。
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上课前选进行两数凑十和前两数和是10的三个数连加式的铺垫练习,教学时要求学生弄清为什么9加几需要将较小的数拆成1和几,如教学9+5=14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学生理解:9比10少1,求9与5之和,应把5分成1和4
,9
与1组成10,10加4等于14。同时,教师画出口算9+5=14的思维过程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出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进而抽象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最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5+9”怎样算。这样,学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方法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
而在学生掌握了算理以后,更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抓好学生的算理训练,并要求学生就不同的方法加强说理训练,以提高口算的速度。
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需要多练,才能得以提高。在一年级的口算教学中尤其如此。因此,每节数学课,教师都应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做得多了,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不仅口算的速度慢,效率更是差,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口算形式的变换,不同的口算形式交替使用,以激发并保持学生口算的兴趣。如上课时可以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成”、“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
、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再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
另外,现在的学生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将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引入课堂,如“虹猫和你比口算”、“谁和蓝兔比一比”等等(这时,教师便扮演这些卡通人物了),而当学生在比赛中获胜以后,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卡通人物的图片、贴纸。以学生们喜欢的动画人物来主导口算训练,学生又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一年级的孩子非常的要强,他们非常渴望能得到别人的表扬。教师可由此建立一套有效地奖励和竞争机制,鼓励学生细心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如,在班级中可定期开展“口算比赛”,评出一些“口算大王”,进行大力表扬,将名字写入“表扬栏”内,在口算本上获得一枚精美的“图章”。并且进行图章的累积,到期末再进行总的评比。这样,将大大激发学生进行口算的积极性,口算的效率也将得到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口算,便是学生的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养。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口算能力,既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而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是小学教师长期、仔细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数学老师们,任重而道远!
一、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排除负迁移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要求作了调整,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
(一)1-3年级,这个阶段对数的运算的具体要求是:
(1)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对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口算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只凭思维活动而进行计算的方法。口算教学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又能为学习笔算打下基础。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时,要根据口算训练的重点,选取典型的口算题,计算后再让学生说出算理。口算技能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要抓好重点,加大练习力度,提高计算的速度,还要注意练习的形式的符合儿童的特点,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指名口答,集体抢答,开火车,对口令……,还可以采用听算,视算的方法。
(二)重算理和算法的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内容都应培养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维活动,计算机的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计算的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的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
(三)加强估算
许多国家已经把估算列入到小学数学教材中。在我国,估算引入数学教材始于九十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所谓估算:指在计算测量时无法或没必要精确时,或是为了先大概的判断,再检验计算或测量是否正确,在进行计算、测量的学后所采取的计算方法。
估算通常是要确定一个范围,在小学阶段一般是口算和目测。对小学生而言,估算很大范围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学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例如:食指大约宽1厘米,1个2分币大约重1克……还可以用估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不用尺,想办法量出教室的长和宽,教室的占地面积等。估算的结果虽不一定精确,但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灵活多样的估算方法,可以给我们的计算带来方便,有助于开发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
(四)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学生是开发不尽的资源,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全班几十个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智力水平又会暴露出不同的思维层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教师对自己尚未想到的具有个性化的方法时,要勇于跳出自己的思维圈,去迎合学生的新思维。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计算能力,比较能力,合作能力,优选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前一篇:“错误”资源背后的精彩
后一篇:一年级数学实用课堂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