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厦门海堤厦门海堤纪念公园厦门海堤纪念馆厦门小镰仓厦门小清新摄影地杂谈 |
分类: 厦门风情 |
以前的厦门是个孤岛,出入岛必须靠船只驳运,交通极为不便,为了改变现状厦门人民移山填海,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1955年9月终于建成我国第一条以花岗岩筑成的跨海长堤
-
厦门海堤,结束了厦门孤岛的历史。海堤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厦门的建设和发展,鹰厦铁路就是沿着这条海堤进入厦门岛的。为了纪念当年海堤建设者们不畏艰难的精神,在海堤高崎边建了一座纪念碑,上有朱德委员长亲笔书写的“移山填海”四个大字。如今这里开发为“厦门海堤纪念公园”,而且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摄影地,号称厦门的“小镰仓”。

这是纪念碑旁边小山上的亭子,站在这里可以俯瞰这条千米海堤。

公园里的凉亭

这是公园中心的海堤纪念馆,可惜去的时候恰好特殊时期没有开放,无法进入参观。

换个角度看纪念馆

外墙上的巨型浮雕生动再现了当时“竹笼抛石”筑堤的场景


站在公园内可以同时见到厦门海堤和厦门大桥

左边的就是厦门海堤,全长2212米,如今看似简单,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技术和设备都缺乏的状况下是一项无比艰巨的工程,举国瞩目。在长达2年3个月的建设过程中有上万人参与,他们开山采石,将石头装进竹笼快速抛入大海。当时的集高海峡潮水湍急,建设者们不仅要和潮水抢时间,还要避开GMD军的空袭,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这种独创的“竹笼抛石”法创造了世界海堤建设史的奇迹。(下图源自网络)

海堤原是一条全封闭的跨海长堤,为了令两边海水贯通避免淤积,有利于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2012年海堤进行了改造,在高崎一侧开口800米建成梁桥,并加宽成为双向四车道,同时建了海堤纪念公园。

公园内的一组雕塑,再现了当时海堤修堵缺口的场景。

当时为了建设海堤,厦门男女老少齐参与,因此老厦门人对这条海堤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以至于厦门最著名的茶叶乃至酱油商标都取名“海堤牌”。

在几座大桥建设之前,海堤是唯一连接厦门岛和大陆的通道,火车和汽车并行。(图片源自网络)

如今海堤的左侧是杏林大桥,右侧则是厦门大桥,随着杏林大桥铁路桥的投入使用,海堤完成历史使命正式退役。如今厦门地铁一号线跨越高集海峡时从地下驶出,走上海堤,这一段路程乘客可以欣赏到窗外的美景。

这是厦门大桥

远处是集美大桥


公园广场上非常热闹,附近高崎社的居民纷纷来这里遛娃。

后山还有个小景观,它以1:1的比例还原了鹰厦铁路通车后第一列火车的火车头。1957年4月12日第一列北上客车从厦门站开出,经过厦门海堤出岛。


从旁边拾阶而上

山顶有个醒目的巨型“金钥匙”雕塑,从厦门大桥进岛的车子远远就能看到它。



走上厦门大桥看海堤和杏林大桥

桥下的海堤纪念公园

海堤公园后山上还有一处高崎古炮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三桥飞渡”的景观,从左到右分别为杏林大桥、厦门海堤和厦门大桥。

海峡对面的集美也清晰可见

如今有四桥一隧可以出入厦门岛,交通极为便利,但厦门人民仍然不会忘记这条海堤。


游览完公园回到海堤上,如今这里已悄然变成了网红摄影地。
去的时候遇到不少小姐姐们在这里凹造型(图片源自网络)
去海堤纪念公园,可以乘坐市区公交车到“高崎站”,往出岛方向步行六七百米。我去的时候是今年四月底,当时特殊时期部分区域封闭,路况比较复杂,必须走入高崎村再拐出来,建议下公交车后遇到当地人先问路再走。
后一篇:厦门集美5:迷人的集美学村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