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厦门影像 (17):最后的老码头 - “第一码头”

标签:
老厦门影像厦门鹭江道码头第一码头太古码头和平码头 |
分类: 厦门风情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曾经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很多厦门老区的街道、建筑、码头和菜市场都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如今的鹭江道从厦禾路头到老邮政局前方,当年按码头的地理位置顺序编号,曾经有过九个码头。厦禾路头因位居首位,被命名为第一码头。从第九码头再往前分别是大同码头、中山码头、水仙宫码头、妈祖宫码头和太古码头。在近一个世纪的城市建设中,这些老码头有的被改建成海滨公园或观景走道、有的改头换面更改了名字,多数老码头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只有第一码头还默默地生存着。
如今的第一码头,右边是繁忙的BRT总站,车来车往;岸上是建筑工地,一座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CBD大型综合商城正在兴建中;隔着一条马路,外面是熙熙攘攘的车流。这就是鹭江道上最后一个老码头今天的处境,在现代化都市的夹缝中窘迫地运营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注意到了它。当旅游客轮大摇大摆地行驶在鹭江海域的时候,我突然很怀念那些涂着鲜艳蓝色的木头渔船,远远见到它们,仿佛都能嗅到鱼腥的味道。追寻着它们我来到了第一码头,瞬间被这里鲜活的气息感染,一次又一次专程来拍摄。现分享一些我拍到的画面,照片的拍摄时间不同,有早晨有傍晚,有退潮也有涨潮。技术有限拍得不好,但它们都是我眼中的第一码头。
木船上的小矮凳子坐满了等待摆渡的客人
退潮时的第一码头,露出了沧桑的躯体。
码头坡道上可见一个个的小圆洞,不知何用,请教过船工后才知道涨潮时海水能从孔洞中溢出,缓解海水压力对坡道的损害,另外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便是可以方便固定渔船。
船工还亲自给我做了示范。船一靠岸后,只要将这样一根铁棒往孔洞中一插,船就固定在码头边,省去了抛锚或栓绳的麻烦。这样的设计真是太棒了!
来个近景细看一下
码头边还可以见到一座战争时代遗留下来的钢筋水泥碉堡
一年过去了,从这个角度看,大楼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快封顶了。
旁边的CBD大楼还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第一码头沐浴在夕阳中

又是另外一个早晨
那天意外遇到一场放生活动,不少信徒集聚在两艘船上,法师们当场举行放生仪式。

简短的仪式结束后,信徒们乘坐两艘船出海去放生。



每次去拍第一码头的时候,总有船工或码头搬运工好奇地问我是干什么的,为何要来拍摄。我告诉他们我怕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码头和渔船会消失。他们笑我在做梦,告诉我不可能的,这么大的码头怎么会消失。我被他们的单纯乐观所打动,也为他们的单纯乐观捏一把汗。旁边的CBD商厦还在建设中,等它们都完工了,这个不起眼的老码头还会存在吗?木头渔船还能靠岸吗?这里的地摊上还有海鲜吗?码头工人还能继续在这里卖体力吗?
我只能祈祷但愿我是真的在做梦,但愿第一码头不会像“太古码头”那样,从此只存在于老厦门人的记忆中。
前一篇:厦门慢生活:介绍几家厦门的咖啡馆
后一篇:厦门同安6:同安金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