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海:雨中漫步安平桥

标签:
福建安海旅游南安水头镇安平桥五里桥五里桥公园 |
分类: 走遍福建 |
闽南有两座桥让我一直惦记着,一是泉州的洛阳桥,小时候走过,如今没有多大印象,改日再访。另一座便是安平桥,它横跨于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曾经是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全长2255米,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而得名。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经14年竣工。八九百年前的古人花巨资兴建这样一座工程浩大的跨海大桥,可见当时东南沿海一带的经济繁荣程度。
我是从安海这边出发上安平桥的。真正的安平桥应该是从下面这座白塔开始,但从白塔到第一座憩亭间的这段桥早已因为四周填海而成了陆中桥,不仔细看都辨认不出桥的模样来。那天下着小雨,路相当泥泞,问过几个当地人后,我七拐八拐地从一座寺庙的后门出来,走上了这段陆中桥。
安平桥上有5座桥亭,每一里有一亭,这是从安海出发的第一座“望高楼”。
门口的一对石雕
穿过桥楼,终于见到安平桥的身姿。
一直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小雨总是在希望它降临的时候淅淅沥沥地下,给旅程增添一种韵味。当年去古徽州、游江南水乡以及漫步西湖的时候都曾下过雨,此次也不例外。游古桥,下小雨当然是求之不得的,那天我再次幸运了一把。
细雨将安平桥洗刷得一尘不染,要不是天气凉,真想脱掉鞋子赤脚走走这样的石板桥。
雨中的古桥非常清静,烟雨朦胧中见远处几个女生撑着雨伞走过来。
这是靠安海这边的憩亭
亭前方有两座方形石塔,从材质上看,塔的基座应该是老的,上面的塔似乎是后来修建的,颜色明显不一样。
桥的周围正在兴建公园,据说要将它建成一个湿地公园,也的确很有必要整修。古时候的海湾如今早已被填得像个人工湖,淤泥堆积,水质恶劣,很像多年前的厦门筼筜湖。
走呀走,终于走到半程的中亭。
庙前面的两尊护桥将军,面部表情差别很大,颇有喜感。
离开中亭继续前行,桥墩变成船型的,呈尖状以分开水流,减缓对桥体的冲击。仔细看过整座安平桥,桥墩有长方形,有单边船型,也有双边船型的,主要依据桥所在位置的水流急缓程度而建。
又是一座小憩亭,旁边也有一小庙,看守的老人热情地招呼行人进去上香。
行走中我比较注意看桥的石板,绝大部分是7块石板并排铺架,但若遇到石板特别宽的也有5块的。周围的石护栏有的感觉比较新,估计是历代维修的。
这是靠水头这边的憩亭

亭边的石雕
左侧的桥墩为方形,估计这边水流较缓。
安平桥的花岗岩石板颜色不尽相同,这是我看到的感觉最宽最长的一块石板,仅有5块石板并排。我用脚步丈量了一下,一共走了14步。安平桥的石板据说最长达11米,最宽的有1米,最重者居然有25吨。我比较好奇这些石料是从哪里采集和如何运送过来的,回来后在网上查阅了资料,文史专家考证说安平桥的石料采自离安平桥最近的一处海岛叫“大佰屿”,古人利用潮汐将巨石架上运输大船,并用水陆运送至安海水头一带。这个考证听起来比较靠谱,但在八九百年前没有任何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如何将一块25顿重的石板架到海中的桥上去,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搜索不到任何这方面的资料。有哪位网友知道这方面的建造技术,还望赐教一下。
中间这块石板也是巨长,11米的长度在桥面上没怎么感觉,回家后在家里大厅再走一遍后吓了一大跳,居然有这么长,要如何扛上去?太不可思议了,很好奇想知道!
这是靠水头这边的桥楼“海潮庵”,外面如今已是大街,车水马龙。
海潮楼外的小广场
重新走入水头这边的五里桥公园,在这里能够侧面拍到安平桥。
专门在这个位置拍石板的厚度,在桥上走没什么感觉,侧面一看桥板真是够厚的,最厚的有1米。
走完安平桥,再次感叹古人的智慧、勇气与精湛的造桥技术,赞叹捐资兴建这座桥的当地富商黄户父子乐善好施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