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水乡绍兴

标签:
绍兴旅游兰亭沈园青藤书屋三味书屋 |
分类: 神州大地 |
绍兴有太多著名的景点,当然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兰亭了。几乎每一个读过书的中国人都知道兰亭,应该也都背得出几句王羲之的《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永和九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历史上最著名的雅集盛会就在这里举行。
没进入绍兴市区之前,我在细雨蒙蒙中先游了兰亭。之所以如此迫切地去看兰亭是因为仰慕这个地方太久了,《兰亭序》给了我太多的想象空间,以至于见到真实的兰亭时,竟有几分失落,因为它跟我心目中兰亭的意境相距甚远。
眼前的流觞曲水,仿佛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沟渠,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俊逸洒脱与自然。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兰亭,但至少我心中的兰亭不是这番景象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黑白胶片时代的兰亭是什么样子的吧。这是我在参观图片展览的时候拍摄的,应该是一个多世纪前的兰亭,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但至少有点山林的气息。
带着些许的失望,我回到了绍兴市区,入住事先预定好的老台门客栈。客栈原址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 宋家台门,环境优雅,最重要的是古色古香。
二楼敞开窗户的这个房间便是我住的,那日一直下雨,便呆在楼上听雨。
客栈非常安静,没有什么游客。
绍兴是许多名人的故居,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来绍兴的人总是要去参观一番的,我也不能免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小时候很多人都背诵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
光滑的石井栏感觉有点牵强,看来文字的魅力是无限的,任何的实景都比不上文字描述,难怪几乎所有改编的电影都不如小说好看,人的想象永远比现实来得完美。
离开与鲁迅有关的景点后,我去了沈园,重温那个悲切的爱情故事。
相比于那些人头攒动的景点,细雨中的沈园很安静。陆游与唐婉的两首《钗头凤》镌刻于墙。错,错,错,三个字道出了陆游悔恨交加的心情;瞒,瞒,瞒是唐婉满腹的委屈与痛楚。“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纵然陆游一生仕途得意,但内心终究是黯然神伤的。失去了心爱的女人,赢得世界又如何?
离开沈园后,我又探访了“青藤书屋”,它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故居。徐渭是我喜爱的画家之一,他的大写意画造诣很高。
青藤书屋在一条又深又窄的小巷子里,青瓦青墙。书屋幽静古朴,没有游客。
这是网上对徐渭的描述: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青藤,田水月等,他一生应试八次,都因不拘礼法而失败。由于刚正不阿,不喜结交权贵,遭遇坎坷不平,最后贫困潦倒而死。他是明朝最伟大的文学家,如果活在今天,他大概可以跟启功比书法,跟黄永玉比绘画,跟余光中比作诗,跟高行健比戏剧,跟余秋雨比散文,在王维和苏轼之后,这样的全能型选手实属不世之材。
徐渭一生不为世所容,近于疯狂,几次自杀,说他是东方的百年梵高的确有几分相似。他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以自己的作品与世界沟通和展示,生活是不幸的,精神是自由的。或许每一个优秀的生命,一个旷世之才都是寂寞的,在世人眼中的结局亦是悲惨的吧。
徐渭爱青藤,书屋旁边种着一株青藤。
绍兴有太多名人故居,我并没有兴趣逐一看,多半是过门而不入。
倒是这些透着江南气息的寻常百姓家更吸引我的目光
水乡的韵味也散发在这些窄小的水道与小巷中
这是著名的“八字桥”,建立在三水三街汇合处,状如“八”字,被誉为古代的立交桥。桥东为南、北落坡,成八字形;桥西为西、南落坡,成八字形。桥二端的南向二落坡也成八字形,结构很巧妙,是非常实用的一座古石桥。
江南多水乡,但每一处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绍兴毕竟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自然要比其它地方来得深厚,只是游人需要一点时间与心情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