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安(3):土楼中的圆明园 - 齐云楼,升平楼 & 日新楼

标签:
福建华安土楼齐云楼升平楼日新楼 |
分类: 走遍福建 |
跟福建的其他许多土楼相比,华安的这三座明代土楼更加淳朴,原汁原味,没有任何商业气息。那天我们到访时,三座土楼都空无一人,非常宁静,这在如今的土楼游中实属难得。其次三座土楼都有一些别的土楼里见不到的特色,独具韵味。更重要的是,虽然土楼内部建筑都有很大程度的坍塌损毁,但却因而更具沧桑美,堪称土楼中的圆明园。
齐云楼位于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头上,俯瞰左右。这个土楼最大的特色是在正门旁边有一突出的岗哨台,方便守卫的人瞭望,这在福建土楼中是绝无仅有的。
齐云楼正门的两边皆有楼梯可上,梯形结构将齐云楼衬托得宛如一座军事堡垒,相当有气势。这古堡的背后,有着一段不凡的历史。
齐云楼始建于1371年,至今630多年,被誉为圆形土楼之母,为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裔所建。郭氏家族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当年太平军打到漳州时,楼里一些尚武的年轻人投奔了太平军。后来清军反攻,有太平军人被郭氏族人相救并隐藏于楼内。清军得知后大肆围剿齐云楼,双反一番血战。最后为免族人全部被灭,有一部分人将清兵引向齐云楼东门,令其它族人得以从西门逃出。从东门走的人最后全部死于乱刀之下,西门出逃的人幸运得以生还。从此之后,齐云楼视西门为“生门”,而东门为“死门”,所有婚嫁迎娶皆从西门进,而出殡送葬则走东门。
从大门口望下去,远山乡邻尽收眼底。
齐云楼的内部建筑损毁比较严重
我们踏着润湿的鹅卵石道,绕楼走了一圈,品味这古堡的沧桑与宁静。
齐云楼外面的其它两座土楼间,有一个空中廊道相连,这在土楼中也属罕见。
很喜欢这堆满柴火的土楼,门上贴着鲜艳的门联。
被柴火熏黑的墙和窗户,如今也是难得一见,可惜当时没有炊烟袅袅的景象。
我们这次寻访的第二座土楼是升平楼,这是福建土楼中唯一一座全部外墙石砌的圆形土楼,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迄今有400多年历史了。
升平楼的外墙全部用花岗岩石条砌筑,底层厚1.3米,向上略有收敛。石条间并没有用石灰勾缝,浑然天成。
升平楼外墙虽为石砌,但并不承重,整幢楼是靠木构架承重的。
内环的建筑基本损毁,仅存石柱仍然屹立不倒。
整座土楼装饰简单,清雅恬静,符合明代审美风格。
访过升平楼,我们一路步行前去日新楼,路边古树与香蕉林点缀两旁。
树上挂满香蕉
日新楼旁边有一幢古宅,虽已破败不堪,但在翠竹的掩映下却别有一番味道,仿佛昔日侠客们出没的地方。
周边有一幢无人居住的破宅子,却有着一个颇为小巧的山门。
古宅庭院中的一口老井,长满苔藓。
古井边是一株巨大的仙人掌,将老宅衬托得更加幽深和神秘。
日新楼建于明万历31年(1603年),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这是日新楼鼎盛时期的模样,主体依山而筑,楼前台阶呈官印式设计,因而被誉为“最有官府气质的土楼”。
入口处如今是一片竹林
日新楼内部建筑已经基本坍塌,仅遗留立柱,残墙和地基等,有一种残缺沧桑的美,因此被誉为“土楼中的圆明园”。
在看过许多挂满灯笼,户户开店,游人如织的土楼后,华安的这三座明代土楼显得特别气质清雅,独具韵味。私下暗自庆幸,因为路途遥远,这里鲜有游客,我们才得以如此从容地品味这些先人留下的遗迹,发一番幽古之思。
静云注:最后四张照片为同行的唐老师提供,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