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终结性研究报告

(2011-06-17 01:29:17)
标签:

广东教育学会

教学科研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

主体性教学

教学模式研究

分类: 论文总结

《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课题主持人    

《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终结性研究报告

     (本科研成果获阳江市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广东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三等奖) 

 

    “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题,是广东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之一。20003月立项,并在全市选取了22所中心小学及部分面上小学作为实验点,开始实验。经过课题组全体教师三年多的共同努力,已于20038月完成了实验研究任务。

本报告将从课题研究的背景、界定、重点难点、理论基础、设计、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的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反思过去,我们培养的人缺少主体性,缺乏自主和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育的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重传授而不重探索等。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教育必须由侧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仅仅依靠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了。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综观国内外的教学模式,有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体现了一定的主体性,但又缺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有的教师长期受凯洛夫“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恪守陈规,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还是“满堂灌”“串讲串问”的多。一些青年教师虽有改革热情,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做指导,因此课堂教学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听”的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课堂教学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现象,我们虽然经常举行评优课活动,组织教师到外地听课学习,邀请专家、名师讲学,但这些活动大多着眼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局部的、形式上的学习模仿,而忽视了对课堂结构的研究,未能从整体上学习领会优秀教师经验的科学内涵。积多少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才慢慢体会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

二、课题的界定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讨论、练习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基本策略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强调发展,崇尚合作,重视实践,突出创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取得了共识。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它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根据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人;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3、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拨;4、学校、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5、进行主体性教学必须发扬民主,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专家预言,未来任何一种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科学的认识上。主体性教学是今后教学模式研究发展的方向。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如何构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难点是在模式中怎样突出主体性和体现创新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科学理论。

整体优化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通过要素和结构的优化,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因为系统是由各组成要素按一定方式联系而成的整体,所以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于各孤立要素功能的总和加上结构的功能。课堂的整体功能并非是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

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由于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是一种整体的设计,各种要素都是放在特定的情景下,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去研究它的运动和变化,并对其予以优化组合,因此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某一类教学活动的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要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就必须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三)主体性教育思想

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力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学过程由知识的掌握、传授向知识的运用与发现过渡。

(四)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包括教育目标分类、学习策略、教学变量、教学变量理论及教学评价理论等,它对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出发点,任何有效的教学模式都必须能够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2)掌握学习策略为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参照框架;(3)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可以看作是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教学变量的组合,如何调控教学变量是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方面;(4)任何教学模式都要借助教学评价理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我反馈矫正系统。

(五)优化教学理论

优化教学理论即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指所选择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优化教学理论对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教师既能借鉴和运用某种教学模式,又能克服一味模仿、盲目套用的教条化,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六)教学论基础

教学论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活动,从空间形态来说都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手段)这些要素,否则就无法构成教学活动,从时间流程来说,任何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科学的反馈系统,这几个方面如果不能合理组合,教学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这些就是它的过程性因素。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由这些空间形态和时间流程中各个因素所交织起来的一个立体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各种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学活动所要研究的基本范畴。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无法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陈旧的教学模式犹如桎梏一样束缚着一部分教师的手脚,有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通盘设计,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落到实处,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课题的研究策略是:构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能实施主体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把一些成熟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推广到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小学思品、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六个学科各种课型的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具有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建立起像试题库一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群,使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构建教学模式的需要,探讨古今中外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着重探讨主体性教学思想,为课题研究寻找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辩证原则,根据主体性教育教学思想和创新教育要求,构建小学六科各种课型的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一致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科学性与可行性有机统一结合,力求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创新。

建模架构如下:

                       思品科……

                                   识字教学:“自主识字”等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科      阅读教学:“互动-发现”等

                                   作文教学:“全动式”等

                       数学科……

                       英语科 ……

                       音乐科……

                       美术科……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该课题研究内涵广泛,并且需要实践检验、论证,因此,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安排为三年多时间,分四个阶段实施。设立总课题,分设子课题。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模式示例”阶段(20003---8月)

1、学习材料:(1)《主体性教育》(张天宝著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有关主体教育思想的研究论著、论文;(2)《小学教学模式》(季银泉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实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柳思俭、钱富祥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等国内外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论著、论文;(3)与构建教学模式研究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论著;(4)各学科《课程标准》;(4)市课题组编写的有关主体性教学、教学模式的学习材料。

2、学习方法: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开设主题讲座的方法,组织课题组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等。课题指导小组在全市19个镇开设专题讲座30多场,2000多名教师参加了听讲。学习理论与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及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力求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3、要解决的问题:(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主体性教学观,提高对研究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重大现实意义的认识;(2)了解当今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3)掌握教学模式的结构及其分类。

第二阶段:构建模式阶段(20009---200110月)

1、市课题指导小组印发各学科的教学模式“示例”材料发至各课题小组,以求抛砖引玉。

2、由市课题指导小组的学科教研员组织各校子课题小组组长,对本学科课型进行分类,确定本学科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种类。

3、召开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如何构建教学模式的问题。

4、邀请专家、名师现场讲学,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

5、市课题组收集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及其教案示例,并进行现场听课、评优奖励,然后结集印发,供广大教师实验研究之用。

第三阶段:推广模式阶段(200111---200212月)

1、通过教研室的《教研参考》选登各校子课题小组构建的优秀课堂教学模式。出版《走向主体性教学——小学教学模式及教案示例》。

2、市、镇两级举行课堂教学开放周(日)活动,展示各校实验研究的“模式”成果,让广大听课教师学习借鉴。

3、修订、加工各学科的教学模式。

4、组织教师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及教学经验文章。

第四阶段:深化研究及成果评价阶段(20031---8月)

1、全面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总结,撰写研究工作报告。

2、发表有关课题实验研究论文。

3、拟召开“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成果鉴定会,请专家评议、鉴定。

4、全面推广普及。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能体现主体性教学的小学六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能体现主体性教学的小学六个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理论构建阶段和“模式”构建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观点,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收集、整理、加工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临模—倒模—脱模”方法构建,根据科学性、实用性、优效性的原则,构建包含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操作程序、实现条件等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小学六个学科已经构建了相对稳定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61个,并编辑成《走向主体性教学——小学教学模式及教案示例》一书,全市小学教师人手一册。

(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理论素养。

教学模式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教学模式的学习、运用和构建,既能丰富、发展教育理论,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而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要突出它的主体性教学,所以教师首先就要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确立主体性教学的能动观、自主观、创新观、个性观、效益观和民主观。与此同时探索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在课题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组织了课题组的教师认真学习了《主体性教育》(张天宝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著)、《小学教学模式》(季银泉编著)、《实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柳思俭、钱富祥主编)等论著,出版《教研参考》专刊、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以上各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三)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通过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的实验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为了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便于教师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活动类型,不致于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活动方式。特别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熟悉和掌握教学活动的各种类型,为他们提供课堂教学的具体指导。即使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说,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学习和研究,也可以使他们改变传统观念,克服课堂教学中容易存在的“定势”,不再拘泥于自己过去习惯采用的某种教学方式,因而有利于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课题组的教师紧紧围绕课题实验研究任务,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调查总结,反复实践,随着一个个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自身的素质也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题的实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撰写论文百余篇,有几十篇科研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

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课例在省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四)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阵地。主体性教学在主体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重新认识和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课堂教学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参与教学全过程;二是变教师的“主宰”为主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变师生的教与学的关系为平等的合作关系。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体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意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重视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实际,以增强其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3、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创设情境,给学生思维活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敢问、善思、能辩,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展示个性。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领悟。通过回顾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能够应用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能力,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经过精心指导和训练,学生查阅工具书、参考书、质疑问难、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已逐步养成,从而不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阳春市实验小学杨国凌副校长构建的“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变单纯的灌输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开放式教学,变呆板式为学生三动(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式为探索研究式的学习。该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得到增强,养成了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他撰写的实验研究报告《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二00一年发表在《辽宁大学学报》杂志上,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五)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高

科目

考试时间

全市中心小学参加抽检人数

合格率(%

平均分

优秀率(%

综合值

二年级  语文

2000

第二学期

3421

886

791

297

740

2003

第二学期

3441

932

863

561

837

成绩对比

 

46

72

264

97

三年级数学

1999

第二学期

3424

739

793

359

679

2003

第二学期

3372

770

848

441

727

成绩对比

 

49

55

82

48

五年级英语

2000

第二学期

3335

540

602

231

497

2003

第二学期

3304

929

868

783

882

成绩对比

 

389

266

552

385

  

 

 

 

 

 

 

 

 

 

 

 

从我市小学期末考试抽检成绩的对比中可以说明:主体性教学观念的确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促进了我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七、课题研究的启示

(一)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正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把握教师“主导”的特点,“主导”的规律,“主导”的方法。

(二)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建立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最终是为了超越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运用初步构建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走进模式”(入格),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即“走出模式”(出格)。这种“入格”与“出格”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与遵循的过程,也是对教学模式继承借鉴和创新发展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柳思俭、钱富祥主编的《实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出版社);

2、张天宝著《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00三年八月十八日

 

(本科研成果获阳江市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广东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三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