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览】咨客是一个不满十八岁的花季少女,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上学后回到父母身边,但总是给父母惹麻烦,所以经常被父母打骂,她从小就觉得父母不喜欢她,对她不好。今年父母将其送到国外读书,前段时间因为和宿舍的同学发生矛盾,便拿刀威胁对方,因此被学校要求接受心理治疗。
【咨询实录】
1.
张医生:你好,我是张医生,请讲讲你的困扰吧。
2.
咨客:你好,张医生!我主要是因为学校要求我接受心理治疗,我在国外上学,和室友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我很生气,所以做出了一些很过激的反应,老师认为我这个反应是有问题的,觉得我需要接受一些心理方面的咨询和治疗,然后我就回来了,现在正在接受治疗。
3.
张医生:你能具体说说你做了什么过激的行为吗?
4.
咨客:具体点就是我自残。
5.
张医生:你怎么自残的?
6.
咨客:就是用小刀划伤自己。
7.
张医生:你经常这么做吗?
8.
咨客:不是,在极度生气或极度难受的情况下才会那样。
9.
张医生:一年大概有几次这样极度的难受和生气?
10.
咨客:一年也就一到两次吧。
11.
张医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行为?
12.
咨客: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
13.
张医生:现在你读几年级?
14.
咨客:现在应该算是高中。
15.
张医生:读高几了?
16.
咨客:没法说,因为我在那边读的是语言课程,不太好算。
17.
张医生:如果在国内读应该读高几了?
18.
咨客:在国内应该是高一或高二的样子。
19.
张医生:你现在的年龄怎么才读到高一呢?
20.
咨客:我之前因生病休学了,所以就耽误了。
21.
张医生:能说说生的什么病吗?
22.
咨客:发烧,就是连续烧了半年多。
23.
张医生:后来查出是什么原因了吗?
24.
咨客:就是身体里面有炎症。
25.
张医生:你从小到大是个爱生病的孩子吗?
26.
咨客:嗯,算是吧。
27.
张医生:你知道很少有五六年级的孩子生气的时候用刀片划自己,在你看来自己为什么那么爱生气呢?
28.
咨客:我自残只是因为我很喜欢血,很喜欢那种感觉。
29.
张医生:你刚才说在非常生气的时候才会自残,我想了解你为什么会经常生气呢?
30.
咨客:因为外界的一些关系吧。
31.
张医生:能具体一点说说吗?
32.
咨客:就是一些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比如我在学校生气那次,就是因为室友的关系,她们每天都闹到很晚,我们是女生宿舍,她们让自己的男朋友都逗留到很晚。我发脾气那天是周末,都已经零点以后了,她们的男朋友依旧不走,主要那天我已经睡着了,上面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动静把我吵醒了,一下子就非常生气,再加上她们的吵闹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宿舍有规定不允许这样的,可是她们一直没有遵守,也算是一种累积吧,那天就爆发出来了。
33.
张医生:你生气之后做什么了?
34.
咨客:最后生气的点还不是这个,我醒了之后和她们说我要出去睡,然后我就出去了,后来有个女生追出来说如果我在外面睡,她就把我的床搬出来,然后就怒气冲冲的回去了。回到房间后我发现我的房间被人进去过,行李箱被人拖出来了,东西都翻撒出来了,我的凳子是倒的,我的床也歪了,主要是我非常反感别人进入我的房间,并且是在未经我允许的情况下,这是促发我非常气愤的事情。其实她们闹我还算能忍得住,但进我房间这件事让我忍不住。
35.
张医生:忍不住后你做什么了?
36.
咨客:那时候她们人比较多嘛,还有男生,都在我房间那块儿,当时正好房间的桌子角上有把小刀,我就拿起那把小刀让他们出去。
37.
张医生:你平常的朋友多吗?
38.
咨客:我在国内朋友还蛮多的。
39.
张医生:国内的朋友和你关系好吗?
40.
咨客:还算好吧,关系特别好的算得上是知己的只有一个人。
41.
张医生:你会和他们生气吗?
42.
咨客:没有,从来没有。
43.
张医生:哦,你和朋友不生气,和家里人呢?
44.
咨客:和家里人分时间段吧,小时候比较气,现在对他们的很多做法就直接漠视了。
45.
张医生: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吗?
46.
咨客:我觉得不是特别好,只能说还凑合。
47.
张医生:会经常吵起来吗?
48.
咨客:前几年是的,这两年没有了。
49.
张医生:前几年吵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你们吵得最严重的例子。
50.
咨客:严重到我不想呆在那个家里了,然后就出门了,出门后我爸妈就出来追我,把我妈逼得跑到马路上说‘让车撞死我算了’。
51.
张医生:那时候你已经有多次自残的行为了吗?
52.
咨客:那次自残了。说实话当时我很反感我妈那个样子,讨厌我妈哭,讨厌我妈寻死。
53.
张医生:你小时候是和父母一起长大的吗?
54.
咨客:先是和爷爷奶奶,然后是在家。
55.
张医生:和爷爷奶奶生活到几岁?
56.
咨客:应该是四五岁的样子,然后就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了。
57.
张医生: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吗?
58.
咨客:他们不经常吵架,经常打我。
59.
张医生:为什么打你呢?
60.
咨客:因为我小时候比较调皮,什么坏事都干。
61.
张医生:他们打到什么程度?是每周打一次还是每天都打?
62.
咨客:我觉得是有点什么小事都会打我,频率还蛮高的,但现在记忆比较模糊了,只记得他们打得厉害的时候特别厉害,那种实心的木棍子都能打断。
63.
张医生:你认为自己是个快乐的女孩儿吗?
64.
咨客:不认为。
65.
张医生:刚才提到你会发脾气,还不快乐,是吗?
66.
咨客:我觉得也就那样吧。
67.
张医生:你的不高兴或者发怒有没有什么规律?比如每周或者每个月就会突然出现这些情况。
68.
咨客:没有,有事情才会触发的。
69.
张医生:有人惹你就很容易触发是吗?
70.
咨客:我很在乎的事情。
71.
张医生:不太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吗?
72.
咨客:对。
73.
张医生:有没有觉得自己被虐待,别人对你都不好的感觉?
74.
咨客:以前觉得我爸妈对我不好,因为她们总是打我,现在没有这种感觉。
75.
张医生:为什么你父母想起来把你送到国外了呢?
76.
咨客:我在国内读的是国际学校,和国外的这个学校有个合作的项目吧,通过这个项目出去的,我英语不是很好,到那边也是可以学一下英语。
77.
张医生:你在国内和同龄人相比考大学的话,有困难吗?
78.
咨客:我不是特别想考大学。
79.
张医生:为什么不想考大学呢?
80.
咨客:我不想在国内考大学,我做不到那种死学。
81.
张医生:不想在国内考,在国外呢?你刚才说英语不好,在国外怎么办?
82.
咨客:我觉得国外的一些政策可能会比国内的好一点吧。
83.
张医生:你的意思是国外的大学好考所以选择来国外,是吗?
84.
咨客:也不完全是这个,我之所以出来主要原因是想学英语,而且现在我在国外读的也是语言课程。
85.
张医生:学会英语你想做什么呢?
86.
咨客:学会英语之后我想留在那里。
87.
张医生:留在那里做什么工作呢?
88.
咨客:先考大学啊。
89.
张医生:也就是最后你还是想上大学。
90.
咨客:但是国外的大学和国内的大学不一样啊。
91.
张医生:哪方面不一样啊?
92.
咨客:我觉得国内就是在死学。
93.
张医生:你学习成绩很好吗?还是比较困难?
94.
咨客:我比较偏科。
95.
张医生:你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好吗?
96.
咨客:我觉得我家里的经济条件应该是一般吧。
97.
张医生:你父母怎么负担你未来在国外的学费呢?
98.
咨客:那就应该是一般偏上一点吧,呵呵,但不算是特别好的那种,我知道我爸妈负担我在外面读书也很不容易。
99.
张医生:你是说他们很吃力,没有很富余的钱让你花费是吗?
100.
咨客:也不能说很吃力,生活还是正常的,但确实很辛苦,因为我爸爸是做私企的,为了我就得去接更多的工作。
101.
张医生:我需要问你的问题差不多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102.
咨客:我觉得我自残的情况只有在生气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我和我的心理医生保证过以后绝对不会再有自残的行为,然后要努力的去适应好那边的环境,因为我想靠自己的能力待在那边,留在那里继续生活下去。我平常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无法控制情绪而受影响,因为我在国内的时候都好好的,没怎么发生过国外的这种事情,我觉得这件事只要稍微控制一下就好,没有什么太大影响,我现在比较着急想回去。
103.
张医生:你父母有可能陪你去学习吗?还是你又得自己去?
104.
咨客:我自己去。
105.
张医生:他们抽不出时间陪你去吗?
106.
咨客:他们应该没有办法陪我。
107.
张医生:我说的是陪读,没有这种可能是吗?
108.
咨客:对,没有这种可能。我觉得这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我父母有个同事的孩子我叫她姐姐,她说我就是年龄小,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等我长大点就好了,我也是这么觉得,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就适应了。我在国内刚进那个国际学校的时候,全班同学都不喜欢我,到最后也是该上课上课,该在一起就在一起,我在国外还不是所有的人都特别反感我,只不过通过这件事让我们的关系有点僵,但在回国之前我主动和与我争吵的女生说‘我们和解吧’。其实当天晚上我就意识到自己反应过激了,所以当晚我就给她们道歉了,但我不知道她们有没有收到,因为中间有个传话的人。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需要治疗的问题,而是慢慢适应的问题。
109.
张医生:还有什么其他问题想问我吗?
110.
咨客:没什么了。
111.
张医生:好。你现在还不到十八岁,没有达到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你现在的很多症状和你从小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比如你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和父母发生冲突时受到体罚,身边人不喜欢你等等。同时还和你不到十八岁有关,在人格发育的过程中你有了一些创伤,正常的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是不会发怒到自残的,也不会拿刀去威胁别人,偶尔一次还有可能,而你的频率已经比较高,到十八岁就可以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了,所以不是你说的仅是国外学习的压力带来的,这是第一点。第二,大部分人都是人格发展的很好,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出国留学,因为国外除了学业上的压力以外,还有语言和文化的压力,并且父母不在身边,支持系统也不好,所以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性不强的话,就容易产生问题。像我们二十几岁出去留学,独立生活、独立照顾自己,相对就会好一些,而你们这些小留学生的压力就会更大。因此,你本来是个身心不健康的小孩儿,再加上这种跨国、跨地域、跨文化的压力,就容易使你的症状加重。我坦率的讲,像你这种情况是不适合到国外留学的,学学语言倒是可以。因为国外的这种压力对你来说是需要有持续的支持系统的,所以我刚才问你父母是否有可能陪读,询问你家里是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你身边的室友和你一天好一天不好的,没办法成为你持久的支持系统。对于你这样身心不是很健康的孩子来说,在高压环境下,又没有支持系统,很容易使你的症状反复出现。你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系统治疗,在国外这种持续高压下,恢复就很困难。比如说一个人有关节炎,如果不跑步你看不出他的腿有问题,一旦跑完马拉松,你立马就能发现他的腿可能坏掉了,就是因为他的腿本来就有问题。你是个从小到大都容易生病的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在国内就相当于你有关节炎,把你送到国外就相当于让你跑马拉松,你现在就是有关节炎的人去跑了马拉松的效果。这段时间在国内有支持系统的情况下就要抓紧治疗,把自己调整好了再研究留学的事,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听上去你比较着急回去,我不太清楚你父母是怎么想的,如果让你带着这些“创伤”继续回到那样的压力系统下,你很可能还是坚持不住。我刚才问你学习好不好就是想了解你是否很适应那边的生活,是否外语很好,而你给我的答案全是否定的,年纪小,身心不健康,外语不好,父母又不在身边,这么多压力因素放在一起就不容易不出问题啊。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第一,得利用休假这段时间,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第二,得从父母的角度看还能给你提供怎样的支持。第三,如果再严重的话就得考虑用药了,不能仅靠心理咨询。
112.
咨客:我不想用药。
113.
张医生:那就得和你父母商量了,你也有权利选择,医生肯定不会强迫你。
114.
咨客:我觉得我没有权利选择,因为家长只会听医生的,不会听我的。当时去看医生的时候我就想拒绝,但我爸非要让我去。就这么说吧,我觉得我的说法在医生面前没有什么力度。
115.
张医生:我觉得你今天讲得很清楚啊,逻辑也很清楚。
116.
咨客:但是没有力度。
117.
张医生:没有力度是指什么?
118.
咨客:就是你没有觉得他理解你的意思了。
119.
张医生:也就是说你觉得医生没有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
120.
咨客:或者说是医生和家长决定的事情,不管你愿不愿意,家长都会给你压下来。
121.
张医生:那倒不一定,肯定都要和你一起谈,我明天和你的心理医生谈一谈,把你的想法、你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在我们看来该如何治疗都会和她讨论。
122.
咨客:我不想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因为我还想回去,我觉得就是时间的问题,待上一段时间后慢慢就会好了。毕竟我现在还小嘛,可塑性还很强。
123.
张医生:好的,我明天和你的医生讨论一下你的治疗方案,她也会和你的父母沟通的,你要进行的是全方位的生物-心理-社会治疗。生物治疗就是教你如何用药,心理治疗就是教你如何控制冲动和情绪发作,社会治疗就是分析一下该如何帮你调动资源,是让父母去陪读还是在那边找个什么人帮你提供更多的支持。
124.
咨客:还有个问题就是我现在上的那个学校人比较少,整个高中部加起来才三十人左右,只有一些外教是那边的人,其他的老师都是中国人,我宿舍里住的也都是中国人。
125.
张医生:你们平常讲中文还是英语?
126.
咨客:反正平常和他们的语言交流没有障碍。
127.
张医生:你说的是中文没有障碍还是英文没有障碍?
128.
咨客:中文。在学校的话需要英文,比如和老师讲一些事情,想尽办法表达还是可以说清楚的。
129.
张医生:好的,不是老师的问题,是你的身心健康的问题,把自己调整好了,你留学的事情就容易了。稍后我和你的心理医生谈论完之后,你和你的父母可以再约她,你的意见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因为最后治疗的目标是让你有个身心快乐的生活,让你有个美好的未来,现在你还小,所以需要父母的参与。
130.
咨客:我对自己的状况的理解就是情绪控制比较困难,生气之后的反应不太正常,这是我对自己的理解。我回去之后会有一定的控制,但我觉得主要还是时间的问题,慢慢去适应,长大后就知道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了。
131.
张医生:你讲对一半,还要经过主动的训练就更容易适应了,就像一个人经常跑步就容易肌肉发达,这是有意识的训练出来的结果。一个人不跑步也会慢慢长得结实,但不会有训练之后的结实。所以你这种情况不但要被动的成长,还要主动的训练控制自己的情绪。
132.
咨客:那你能说一下我大概需要治疗的时间吗?
133.
张医生:我需要和你的医生讨论,但肯定是越长越好了,这不是短暂的几周能解决的问题,至少是几个月的问题,几个月下来你就会熟悉这套训练,熟悉控制情绪的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变得越来越好,四十五岁之后一半以上这样的人都能好。
134.
咨客:能不能不要那么长时间啊?
135.
张医生:这样才能巩固,否则就容易复发。
136.
咨客:我不相信是这样的,我觉得适当的治疗一下看我有所好转之后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靠我自己去适应,因为到那边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其他的突发状况,那不是靠在这边的治疗能解决的。
137.
张医生:对的,到那边也有心理医生,可以接着治疗。
138.
咨客:我真的觉得这只是个成长的问题,到那边去经历的事情和在训练中的不一样,到时我慢慢适应,同样一件事,我今天生气了,第二次我可能就不会那么生气了,因为长记性了嘛,等第三次没准就能乐呵的接受了,我是这么想的。
139.
张医生:经过主动的训练可以达到这样,在你生气发怒的时候换个想法,学会用健康的、有建设性的去宣泄,而不是自残,找出规律练习好了就可以了,就像运动员热身一样,上场之前都要热身,但他们不是乱跑。我觉得你今天讲得都在点子上,只是治疗时间和你预想的不太一样,这需要和你的心理医生、父母共同讨论,我主要是给你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听听你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因为我是个老大夫。但这个问题主要和你的积极主动性有关,如果你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就会好得快,就像那些主动锻炼身体的人身材就会好、就会健康一样,整天睡懒觉不锻炼的人身体就不是很好。听上去你还挺有积极性的,想尽快变好,这是好事。下周你可以和心理医生再谈谈,好吗?
140.
咨客:好的,谢谢!
141.
张医生:不客气,再见!
142.
咨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