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治疗计划
一. 生物治疗
(一)现有的生物治疗:了解咨客已经存在或正在进行的生物治疗。
1.
辅助性检查:再次查看咨客所做过的各项医学影像学检查和生化实验检查的结果。
2.
药物治疗:
1)
询问是否服用内科药物、中药、藏药等,尽量不要与精神科药物同时使用,以免产生药物反应。
2)
如果咨客已经服药一段时间但疗效较差,需结合咨客服药的剂量、疗程分析其具体原因,针对性地考虑是否需要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是否需要强化治疗,是否需要更换药物。
3)
如果咨客没有服药,则需根据咨客的情况考虑使用哪类药物以及如何使用。
4)
用药原则:对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进行评估,在利益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
3.
非药物的生物治疗:了解咨客是否在接受非药物的生物治疗,比如光照治疗、电除颤治疗、电磁疗法、手术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等。
(二)注意事项:
1.
生物治疗必须征得咨客的同意。
2.
必须具备医学知识,并以咨客能够理解的语言如实向其讲述清楚,包括告知咨客诊断结果、是否有替代疗法、不进行治疗的后果等内容。
3.
咨客必须自愿接受治疗。
4.
咨客需要具备执行医嘱、接受治疗的能力。
5.
当咨客本人无法理解或无法做出决定的时候,需要与家属共同商讨。
二.心理治疗
(一)心理测评:如果咨客接受过心理测评,且带着测评结果前来,可以了解以往的测评结果是否支持诊断结果,或者说是否与目前的诊断结果一致。
(二)心理治疗的基础和目标
1.
模式分析:评估咨客的应对机制是否存在模式,迅速、准确地发现咨客应对机制的模式,才能有效制定治疗计划,但模式分析不能先入为主,不能将固有的模式强加在咨客身上。
2.
诱因分析:评估咨客每次出现困扰是否都有诱因,诱因之间是否存在规律性。
3.
压力源:评估咨客的困扰出现了多久,是第一次出现还是多次、反复出现。压力源会使咨客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需要宣泄的渠道,这往往成为咨客前来求助的动力,处理压力源会弱化咨客的情绪反应。
4.
应对方式:分析咨客以往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5.
心理治疗的目标:分析咨客的模式、诱因、压力源和应对方式,是为了帮助咨客减少不良的应对方式,或减少应对方式中不健康的成分,使咨客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
(四)心理治疗方法:在450多种咨询方法中,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短程焦点治疗、动机面询、精神分析疗法这五种对心理治疗影响很大,以认知疗法和精神分析为例略作分析。
1.
认知疗法:科学含金量较高的方法之一,快速寻找咨客是否具有核心信仰,尤其是负性核心信仰,是否存在认知扭曲,并分别加以调整。
2.
精神分析:强调咨客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认为是过去的情結导致了咨客的情绪症状,通常不直接处理情绪,而是关注咨客的潜意识,分析是否存在咨客本人没能意识到的内容。
3.
整合式治疗计划:各种疗法的目标非常一致,都希望对咨客起到治疗的作用,但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因此,需要整合不同疗法的长处成为超越流派的、最具智慧的综合治疗计划,并根据咨客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的实际需要来设置整合式疗法。
(五)心理治疗原则
1.
目标:心理治疗必须以解决咨客的困扰为目标,且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体到“像开药一样”,尤其要避免空洞的、哲学式的讨论。比如,“帮助咨客实现个人成长”就是比较空洞的目标,缺乏量化标准和可行性。
2.
技术:必须找到最适合咨客的、能够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的具体治疗技术,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地达到目标,即效率与效果的平衡。
三.社会治疗:
1.
原则:强化咨客的优势资源,弱化其劣势资源,这些资源必须与咨客的困扰有关。
2.
社会干预与心理干预有时会相互转换、交互进行,不能机械分割处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