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百洞峡
标签:
百洞峡阳新县洋港镇洞下村洞下村委会 |
分类: 踏遍青山 |
2022年5月29日,正值孟夏时节,烟雨蒙蒙,我随湘长户外旅行团前往黄石市阳新县百洞峡景区探洞。大约上午十点半到达阳新县洋港镇洞下村村委会,在此舍车徒步进山。
进山的路必须通过村庄,洞下村的民舍大都两三层楼,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村庄。这条小河,村民称之为洞下河,山上的泉水汇聚于此河,水质清澈,河边花草繁茂。村民在河边田地里种植着许多蔬菜,以花生、玉米、蒿芭居多。顺着河边公路往景区走,坡度不算很陡,流水声一直伴随着我们,仿佛在敲着迎宾的鼓点。约15分钟,就到达核心景区,眼前是一座两孔老桥,估计年代久远,如今已修缮一新。过桥就是山壁,修有长长的盘旋栈道,走上栈道,但见山洞处处,石笋参差,典型的石灰岩洞穴。
景区正在修建之中,栈道虽已建好,但洞穴皆未装修,泥土遍布,如同工地。据说当地政府准备把百洞峡打造成4A景区,可能是资金短缺原因,本来今年就要开放的,延期到明年开放。但看光景,明年开放也够呛。好在现在是建设期,不用买票,游人也少,我们在栈道上随意乱踏,上窜下跳,自由至极。只是栈道与洞穴极其湿滑,适合勇敢的人亲历,腿脚不麻利的人只能仰观。
水泥路的坡度较大,路途看似不长,但走起来汗如雨下,加之小雨淋漓,虽撑雨伞,身上仍然半湿。约半小时,走到路的尽头,
路的尽头是一座巨大的洞穴,还未取名,姑且称之为茅岭仙洞。景区有四十余座洞穴,此洞最大,怀疑整座山都是空的。我们进洞的入口是山顶,顺着洞内台阶盘旋而下,冷气逼人,身上的汗水一扫而空,入此清凉世界,烦躁的内心也安顿下来。洞内分了好多层,因未装灯光,无法细窥壁上的钟乳石,我们向下走了数百米,一个铁栅门挡住了去路。工人们正在施工,不让我们继续下行,算起来我只走了不到四分之一的路程,洞穴的出口应该在山下的某处。
原路返回洞的入口,小雨已停。返程走栈道,山上白茅草密布,去年的枯草未割,都已倒伏,遍山都是,今年刚长出的白茅是青绿色,还很幼小。栈道高低起伏,直中有曲,路上可见到野桃树,果很小,尝一下是苦涩味。天空乌云密布,几只山鸟在云雾中盘旋,顿生世外孤寂之感,该下山了。
下山后,穿行在洞下村的小道上,有一座古朴的土砖瓦房很引人注目,门楣上刻有“灭资兴无”四字,这自然是文革时代的产物,还一句应是“破私立公”,可惜未显示。这百年老屋是两进建筑,中间是天井,木质梁架也很有特色,这在旧时,是殷实人家的住所,现在却住着一位残疾的五保户老人。屋里祖宗牌位上供着陈姓先祖,村口的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是陈氏宗祠,高挂“义门陈”匾额,显然,这个村庄是以陈姓居民为主。
整个村庄没有一家农家乐餐馆,时近中午一点,没地方吃饭。一大群人踱到洞下村村委会,湘长厚着脸皮找到健谈热情的陈书记,请求解决肚子问题。陈书记立即找了村里的女干部烧饭,弄了一些时令菜蔬,又到家里拿了一些腊肉与鸡蛋,群里几位女团友也过来帮厨,凑合着弄了一餐。
虽没啥菜,好酒的湘长硬是拉着陈书记喝了两杯自带的纯粮酒。席间,陈书记借着酒意又一次介绍了景区规划,百洞峡景区总投资约3亿多元,面积达200多公顷,利用奇景、奇物、奇谈、奇事塑造文化底蕴,让一洞一特色,一洞一神韵,打造成一个网红文娱景区。特别是那个茅岭仙洞,准备按春夏秋冬四个层面打造,一层一个季节,到时游客们一定会惊艳。
洞下村还是蒿芭(学名茭白)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我们又冒雨参观了茭田,青青茭叶,一眼望不到头,茭田里水质很好,水来源于洞下河的泉水,这么干净的水,应该套养鲫鱼才妙。旁边是蒿芭批发市场,大伙购了一些,有人忍不住生吃起来,有清甜味。
返程寂寞,想起古人的一首诗,稍稍映景我们的行程。
锦绣谷前能不问,仙洞歧路几幽深?
微风拂面尘迷眼,酥雨沾襟草乱心。
烟树轻浮秋月梦,流泉空载夏瑶琴。
英雄画色依旧在,可惜豪情未有吟。
(武汉周志益律师壬寅年孟夏撰于烟霞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