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吃药,请告诉孩子真相

标签:
孩子打针吃药交待事实勇敢杂谈 |
分类: 家里长短 |
这边,孩子呼嚎连天,拳打脚踢;那边,父母束手无策,或者恼羞成怒。
仔妈觉得,孩子对打针吃药的抗拒不是天生的,绝大多数时候,是大人无意造成的。
仔仔两岁的时候,带仔仔去抽血体检。
排在前面的一家人,孩子哭喊着不要打针,父母如临大敌,一个劲地告诉孩子:“不痛的,不痛的!”
孩子继续哭喊,医生已经不耐烦,要求父亲牢牢控住孩子。
孩子拼命挣扎,满头大汗的父亲根本控不住歇斯底里的孩子。
最后父亲大吼了一声:“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
抽血极其艰难地完成了。
在打针吃药这些事面前,仔仔一向很配合。仔妈觉得,不是因为他特别听话,也不是因为他特别勇敢,而是接受了事实的真相,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
还是抽血体检的那一天。轮到仔仔之前,仔妈告诉仔仔:“抽血与打针一样,是会痛的,但是,只痛一小会儿,很快就过去,像被蚂蚁咬一下。如果你觉得痛,可以大声地哭,但是不要乱动,那样会更痛。”
这个道理,之前已经多次与仔仔交待过,每次都是提前交待。
轮到仔仔抽血的时候,仔妈抱着仔仔,没有抓住他身体的任何部分。
医生机械地提醒:“抓住孩子,不要让他乱动。”
仔妈回答:“我已经跟他说好了,他会很配合的。”再扭头问仔仔:“妈妈相信仔仔做得到。仔仔做得到吗?”
仔仔点点头。
医生将信将疑。
抽血很顺利,只是针扎下去的时候,仔仔的身子轻轻地抖了一下。回头问:“妈妈,痛的话可以哭是吗?”
“是的。”
仔仔放声大哭,但始终没有移动手臂。
身后等待的其他父母以仔仔为楷模,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勇敢。可是,他们是这样说的:“抽血一点都不痛的,一会儿不要乱动啊!”
孩子哭,一半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恐惧没有得到及时消除,一半是因为受到欺骗的委屈。
孩子比大人想像中要坚强得多。如果能告诉孩子真相,孩子的表现会更好。
仔仔还小的时候,仔妈喂药,都会告诉他每种药的真实味道。
“这个药有点苦,但是,如果不按时喝药,就要打点滴,要打两、三瓶药水。如果喝药,只需喝一小杯。”
仔仔最后的选择,当然是喝药。
仔妈还有一个喂药的小诀窍:先苦后甜。
有些孩子喝药容易吐。先喂苦的,吐了重喂。甜得不易致呕,最后喂。这样可以减少重新喂药的麻烦。
如果孩子很小,道理还讲不通时,仔仔一位曾经当过儿科护士的姑妈教了一招喂药术:
冲兑药时,不要用太多水,只需一小勺。
然后将勺子伸进孩子舌根,压住舌根,倒药。
动作要快。往往孩子想吐的时候,药已经倒下去了。
但不管什么招,仔妈觉得,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打针吃药的真实感觉:
“药是苦的,打针会痛。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恢复健康。”
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这样的事实,比任何“哄骗招术”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