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954211127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一探真究竟三登司马台之唐家寨-聚仙楼-望京楼-仙女楼-猫眼楼-巴格庄穿越
(2019-10-31 18:36:50)
一探真究竟
三登司马台
之唐家寨-聚仙楼-望京楼-仙女楼-猫眼楼-巴格庄穿越(北京野长城之六)
决定第三次攀爬司马台长城的时候,我就已经充分做好了登临这段明长城的各项前提准备,网络上搜集了大量关于穿越这段号称“长城三险”之首的资料,仔细查阅了一些攀登者的博文,时刻准备着如果有时机一定再睹真容。
这次匆促进京,恰好有一天的相对机动时间,加之北京天气小雨后初晴,近几天看上去微风吹拂,碧空如洗,确属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组合,如果不借此机会实现再次登临司马台长城的愿望,确实有点枉来北京一次的感觉。
从六只脚软件中寻迹,最终确定还是先从唐家寨方向登山,加之计划早上顺光拍摄照片,便选择直接驱车去往唐家寨,沿村子后面上山的水泥道路正式开启了今天的行程。不过,登临后感觉还是从猫眼楼爬天梯、过单边墙难度稍小一些。
早上4:30我们从马甸桥出发,沿京承高速、大广高速到司马台高速出口下,顺松曹路折向巴唐路,直行不久便到唐家寨。6:45分,晨曦中惊喜发现唐家寨村中有一个提前修好的停车场,而且我们到时已经早有辆大巴停靠了,看来志同道合者还是大有人在,颇有点英雄相见略同的感觉。
刚开始的时候,唐家寨村中有条明显而平坦的水泥道路,路边还有长城城堡标志,沿着这条道路直行,便是登山上长城的正确道路了。
只身顺路直行中,偶然发现一位正在推车上山的老农。为了核实一下我前行方向的正确性,我还是很友好的向他打着招呼,顺便咨询了一下登山途径。他很自信,爽快确定,并让我跟随他一起上山。未曾想不久他领我进了自己的果园,并让我买他苹果,考虑到马上去往险峻长城,负重太多也不合适,我还是婉然谢绝了他的如意算盘,不过满眼里烂漫的秋景已经早已冲淡了我的不快。
远处山顶上已经清晰看到望京楼和仙女楼的倩影,曙光中我发现山腰这片火红,在秋季,能欣赏到红叶对我已经非常幸运了,欣赏到红叶映衬下的长城,更是一种奢望了,便一头扎进这片充满激情热烈奔放的火红里面。
前行途中,这块石头便成为了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我相信不只对我而言。刚从唐家寨开始登山时,我曾看见山路上依稀的头灯光影,听到走在前面一个团队里人们兴奋的喊叫声,我也曾和他们前呼后应,相互对答。待我钻到山腰中忘情拍摄红叶时,先我而来的团队便从此处继续前行了。红叶谷里我找寻登山的途径时,还是小费了一点周折,不过参照这块巨石,我自行劈路 ,抄近道折返到了登山的正常途径。照片中依稀看到的石头后面清晰的小路便可直达聚仙楼了。登山的路途虽有波折和起伏,但是不难攀登,而且路途迹象明显。
为了尽快登顶,赶在太阳刚升起时拍下朝阳初现,万道金光照射下的长城雄姿,途中我还是匆促加快了行进的速度。轻易超过来自辽阳的三位户外朋友后,从此处登上长城。
紧赶慢赶还是稍微迟了些。
早晨的阳光里,望京楼金光塑身,傲然耸立,一览众峰低。身旁是壁立千仞,万丈悬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望京楼和聚仙楼中间垭口登上长城,继续东行,越过聚仙楼后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拍摄司马台长城角度,后面仙女楼已经显现风姿 ,远处古北水镇和金山岭长城依稀可见。
从聚仙楼东侧山脊望过去,层峦叠嶂中依稀有部分长城的影子,但山势奇峻,道路险恶,而且是一处断崖,看上去没有明显的攀爬迹象。考虑到这次我是只身攀登,没有陪伴的情况下,过度探险实在没有必要,而且大多资料介绍,本段长城穿越都是从这里开始或者结束的,东面继续行进者不为常见,我还是从此处折回西行。
聚
仙楼规模不大,南北两面
各有三眼瞭望口,本为上下两层结构,但上层已经全部坍塌,只剩下一小段一米高的残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也成为了聚仙楼的标志。
这是一座
2×3
(四面墙体中两面各
2
个窗口、两面各
3
个窗口)的敌楼,由于建在山体靠外侧便于阻敌,北面墙体很高。它东西各有一扇门,门框是典型的八块石式结构,上部是三块各有
60
度弧度弯曲石料组成的拱券,中间左右各有一横砌的条石形成横腰,下部左右各有一竖砌的条石形成立柱,底部则是以一横砌的条石托底,每块石料足有几百斤。其顶上还残留一堵有
20
来层单砖的孤零零的半扇墙,它曾经是两层带铺房的高级楼吧。
绚烂秋色中,望京楼傲然挺立,卓然超群。望京楼是一座建于拔地而起山峰上的二层砖结构的空心敌楼,海拔986米,为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望京楼
屹立在一座当地人称老虎山主峰的垂直腾空突起的山尖上。据说在雨后晴天、万里无云伫立楼上可以依稀望见北京城,夜晚还可以看到北京城的万家灯火。
望京楼前高地拍摄聚仙楼后断崖。像一条巨蟒卧负在群峰之上。
近处望京楼英姿,秀丽挺拔,英
俊威武。
望京楼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双层敌楼,外侧也就是北侧的墙壁上有三个箭窗,而内侧既南侧墙壁上却一个箭窗都没有。东西两面的墙壁上各有一扇门和一个瞭望窗。门也是八块石式,但窗上的拱券仅由两层砖(一竖一卧)砌成。门距离地面有五、六米高,当年守城军士是用木梯或绳梯上下,上去后抽回梯子,关上门,外人是无法上去的。上层楼原有一个砖砌铺房,已毁。据文物工作者考证,望京楼的主要用途是观察三北方向的敌情,一旦有情况,就通过放炮点烟火或击鼓鸣锣,传递信号。据专家考证,当时主要是采取铁索绞、滚杠滚、扛杆提并用的办法,把这些条石一块一块运到山顶上。
望京楼西侧,防止年久失修出现坍塌,已经被保护起来,楼顶是避雷装置。
望京楼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整个楼子用大角钢和粗钢筋箍住,令人欣慰。纵向:楼角从上到下用大角钢扣住,横向:墙体用五道粗钢筋箍起并与大角钢焊接,用螺丝螺母调整张力,纵横结合,感觉非常结实。
望京楼西侧,便是著名的单边墙了。婉然曲折的墙体依山而建,窄的地方只有两砖,两边悬崖峭壁, 让人不寒而栗。我来到后还是先让从西侧东向攀爬的一个团队全部通过,并认真观察他们途中注意事项后,从东侧开始向西前行通过 。
有些地方城墙坡度较大,直上直下或者80度角以上,我又是只身一人,没有了前后照应,缺少队友间相互观察提醒,只能小心翼翼,边观察回望边谨慎通行。
当年
“
戚家军
”
精心创作的司马台长城艺术,给后人留下了叹为观止的美学遗产。他们修这段长城的时候异常艰难,薄薄的山脊上只有容足之地,甭说运送砖石料有多难,就是连个堆料的地都没有。据说是在山下照图纸精确计算,然后按顺序依次把建筑材料运到山顶,运到一块砌一块,最后一块正好砌到最上面。
这段城墙攀爬起来,手套是必须的,有的地方依山势而建,并借助犬牙岩石,需要手抓脚蹬,没有手套,时间一长,手的握持力量势必减弱,不很安全。而且,攀爬时身上背包也不宜太重,因为人行走在单薄的长城上面,背包太重会影响身体的平衡性。登山杖是用处不大的,可以不考虑
。
山前唐家寨和巴格庄等村庄,在一片晨霭之中静静的躺卧着。
接近仙女楼的单边墙更加狭窄,有的地方已经只有两砖宽度了,沿途碰到的户外团队,领队看到我只身一人,多次提醒我,注意重心,关键时刻要用四驱,或者直接骑在长城上面。
我在单边墙上面行走倒也还算顺畅,只是在最窄的地方,我用相机拍下照片后便继续前行了,自拍杆没有拿出来,也没有过多的停留。
临近仙女楼的一段已经不是很险了,而且高度80公分左右,下面便是相对平整的山体了,对于刚刚过来的一段单边墙,这里可算坦途了。
回望单边墙,还是令人心有余悸。这便是仙女楼下面石墙至望京楼段全程的单边墙风采了。
仙女楼下。仙女楼因传说由羚羊变成的仙女而得名。掩映在老虎山山腰一片红黄植被中的仙女楼,形体修长,整个楼体处处给人以精巧、细腻、秀丽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间战争的防御设施,而是一座仙境楼阁。
仙女楼,是司马台长城东线的第
15
座敌楼。仙女楼建在老虎山的一个陡峭的山尖上,是一座地基长仅
5.6
米、宽仅
4.7
米、高约
15
米的以暸望为主要功能的敌楼,海拔高度仅次于望京楼。由于受山顶面积限制,它只能建得如此纤细修长,南北两边与悬崖紧贴,东西靠只有
40
厘米宽的单边墙相接,墙两边也是悬崖。
仙女楼西侧,可以登临,不过也是费了一番力气,从楼内回望单边墙全程,别有一番景象。
仙女楼西侧便是一段依山势而建的长城,曲折悠长但攀爬难度已经降低了不少。
回望仙女楼,已经被远远甩在身后了,这个角度看上去,仙女楼依山而建,扼守要冲。
前面便是猫眼楼了,司马台景区长城赫然入目,山腰中白色建筑便是司马台景区长城索道站点了。
天梯来到脚下,天梯高达100米,坡度85度,几近垂直,砖石砌就的台阶仅可容脚,两侧悬崖陡峭,不由让人望梯兴叹,倒吸一口凉气。如果单纯就这段天梯而言,还是从下面向上攀爬省力也安全些。同行户外的队伍大都是从西向东穿行,当时逆向而行的仅我一人。
下到天梯中途,驻脚回望,这段需要手抓脚踏,用户外导游告诉我的秘方,倒着爬,效果比较明显,也安全些。
天梯全程,下到底部后,稍作喘息,再次回望还是让人有些触目惊心的。
猫眼楼后面拍摄天梯全程。
猫眼楼西侧司马台长城景区。
猫眼楼。是不是很形象?
猫眼楼和天梯之间的垛口便是下城的小径了,从这里可安全下到巴格庄方向
。
丛林中
告示牌虽显陈旧
,还是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这便是今天全部的行程了,沿着山脊,十二点零四分安全下到山下。回到巴格庄,也是建有一个专门的停车场,而且已经有几辆大巴停靠。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青州玲珑山石刻
后一篇:
青州玲珑山石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