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州玲珑山石刻

(2019-10-13 08:37:19)
标签:

杂谈

青州玲珑山石刻
    和好友相约无意中一起攀爬了青州玲珑山,虽然提前从网络上知道了此处有北魏郑道昭石刻三处,现仅存两处。但是由于我们行进过程中时间精力不足,加之当天天气不是很好,我们便没有在山上和山下山谷中细心寻找石刻,第一次就这样失之交臂,无缘看到真迹。回来后,老是感觉莫名的遗憾,好像一本书没有读完,为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后来的命运牵肠挂肚,更像是几年不见的好友一起痛饮却没有酣畅淋漓,惋惜之余,更是心存不甘,便有了再次登临的打算。好在节后偶有余暇,便再次直奔玲珑山而来。我们长深高速青州南出口下,沿南环路一路奔向西南王坟方向。导航井塘村,去往村南便抵达了玲珑山北侧的白驹谷。
    照片远处山前便是井塘村,山下左侧曲折迂回的小路便是我们来时的途径,道路折弯地方是我们停车的山下农家乐山庄饭店,旅游淡季,客人不多,一位82岁老人只身留守,早晚两次饮酒,抽烟,声如洪钟,精神矍铄,来往停靠车辆一律收费10元。
青州玲珑山石刻
    井塘,一个幽静清洁的小村落,可能是国庆长假刚过加之又是周六补假正常上班的缘故,村里游人不多,宁静悠然的街道上三三两两的几个懒散客人来回穿行,我们没有停靠,直接越过村落一路南行,抵达白驹谷。
青州玲珑山石刻
     第一次我们已经在山顶看到白驹谷题名的石碑外面的保护栏了,只是不很确定,也没有时间赶过去。第一次拍摄的图片中看到的山坳里石门牌坊便是了。
青州玲珑山石刻
     这是近处看到的石刻外面保护栏,正面的“郑道昭石刻”木牌有点寒酸和沧桑。“白驹谷题名”镌刻在上行台阶石路路边,白驹谷西面山崖上,保护的铁栏使人很难看到或者用相机拍到石刻全貌了。
青州玲珑山石刻
   “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  此白驹谷”每笔每字都银钩铁划,力透山石,呈现出一种夺人气魄的古雅气韵,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和酣畅的艺术享受。受外围铁笼限制,照片效果不是很理想,广角全幅勉强稍微避开铁栏。
青州玲珑山石刻
    据说,“白驹谷题名”是郑道昭在离任青州刺史前最后一次游玲珑山时留下的。当时,朝廷要他重回京都洛阳,再次担任秘书监之职,而其时郑道昭已届晚年,深知此一去定是再难故地重返,所以,他对为官数载间畅游和养气炼丹的山山水水很是留恋。在回京启程之前,他再一次来到了玲珑山,徘徊流连数日后,才依依不舍地下了山。晚上夜宿在逄公祠,在逄公祠里与道士执手话别时,应住持道士要求,他挥毫写下了“白驹谷题名”,并嘱托道士将字镌刻在白驹谷石壁上,留作永久的纪念。
  《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有说法,“白驹”,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郑道昭解读“易老”,想想岁月易逝,年华不再,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生抱负难以实现,一种英雄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从此,玲珑山北麓山谷、南阳河源头也有了个典雅的名字:白驹谷。以下是网上拓片对比。  
青州玲珑山石刻     郑道昭(公元—515年)北魏书家。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官国子祭酒、光州刺史,后人秘书监,谥曰文恭。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尤佳。郑道昭书《郑文公碑》这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共19个大字,字径一尺见方整个题名结构宽博,笔意苍老。《白驹谷题名》不仅是郑道昭40余处碑刻之最也堪称1500年前中国榜书之最
青州玲珑山石刻
青州玲珑山石刻
青州玲珑山石刻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他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逐步地完全放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郑道昭的诸刻石,使其领悟到了“卷锋”的行笔方法。酷爱魏碑书法的赵之谦久慕郑道昭的书法,曾于清光绪癸未年(公元1883年)专程来到玲珑山,在题刻前驻足观赏,反复揣摩,久久不愿离去。赵之谦在玲珑山上的仿郑道昭题刻:  此白驹谷,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北魏郑僖伯白驹谷题字 光绪癸未四月,宿雨后晴率涂应之,赵之谦。十分尊崇郑道昭书法的康有为先生,也曾在1

925年因公途径青州,前往瞻仰石刻,并慨叹再三,称赞曰:“庄雅凝重,美于观望。”

青州玲珑山石刻
  路边名家石刻繁多,匆促间拍了照片,留待回来后细细欣赏。
青州玲珑山石刻

青州玲珑山石刻
  通天洞也与我们失之交臂,擦肩而过。上次我们从玲珑山南侧登山时,便从洞下经过,只是没有注意,下山时我们回望玲珑山拍下这张照片,同行好友曾断定左下角洞口便是通天洞。

青州玲珑山石刻

    这次上山后,由于提前大体知道了通天洞在山阳的位置,我便沿上山路直接绕到山阳,寻找起来,由于植被茂盛,错枝盘结,找起来费了一点周折,发现小径旁边有条不明显的登山台阶小路,沿阶而上,便是洞口了。
青州玲珑山石刻
    通天洞洞口豁然显现,沿台阶而上,很容易到达。


青州玲珑山石刻
    洞口和洞口西侧题字。如果不是刻意而来,如果不是高人指点,也许很难找到此处。曾在山下向守门老人和户外专业团队打听,对通天洞及石刻都是模棱两可,未置可否,从攀登到洞口的台阶和上面积满落叶情形上看,专门登临此洞的游人也并不是很多。
青州玲珑山石刻
  “荥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13个字,字经4厘米。坐在此洞之内,面南背北,避风向阳,确实是一处难得的读书净地,在这里远离尘嚣,静读《易经》、老子道教书籍,修心养性,其乐何极。
青州玲珑山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