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在桥上过?
前几天,几位好友又小聚了一下。
其中的一位好友,可还是我在部队一个系统的。记得2000年的时候,我还专程到她们单位考察过。
世界说大吧,天南地北;世界说小吧,走着走着就碰到了一起。
原来在部队同一系统的好友虽然微信早有联系,可见面还是第一次。相互约过几次,皆因某种原因而耽搁,这次终于如愿。
第一次见,她给我印象很不错。爽快、率真、淳朴;不拘小节、不落窠臼、落落大方;思维敏捷、观点理性,很有点文艺派。虽是一位女性,很有点男人干脆利落的风格。
更有趣的是,她竟然很像我的一位故友和一位同事。故友是我近四十年前在师文化培训班的一位学员,叫张蕾;同事是我现在工作单位的一位女员工,来自罗马尼亚,叫Claudia。
我和她虽然是初次见面,但还真是一见如故。
落座后,打开话匣子就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除了聊点过去单位的事,自然就聊到了人生和家庭。
人生一路走来,谁都会有些感慨,好在咱们都没有后悔。路不仅仅是自己走的,还是自己选的。之所以这么选,虽有不得已而为之,但谁又不是由自己的性格所决定。朋友是这样,我也是这样。不喜欢管人,也不喜欢被人管,那就只有自己管自己了。不喜欢体制内的条条框框,那就只有修自己的篱笆,护自己的院了。
能够管住自己、主宰自己,也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慈不掌兵,善不为官,我是一个兵,永远当好兵。
我和她个性中没有一点野性,但总有点不落俗套,别人嚼过的馒头不甜,自己喜欢干自己的事,自己喜欢吃自己的饭,那就只有独立门户去单打独斗了。
朋友有着很好的家境,本人也是地方大学生入伍,个人基础也很好。我也有着很不错的部队基础,特别是我的经历。如果,仅仅是如果而已。如果我们都坚持留在部队,可以肯定地说,人生和事业也都不会差的。从小喜欢看《水浒传》,懂得“逼上梁山”的含义。其实,一个人并不是被别人或环境所逼,而是被自己所逼。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很多,未必我就不是之一。从小听老人们讲故事,有一句话印象很深:糠萝里跳到米萝里。意思就是说从穷日子过上了好日子,可是,现实中也不乏“从米箩里跳到糠萝里”的人啊。
珍惜拥有,关键在坚持!坚持是一句官话,老百姓的土话,就是要沉住气。
虽是些闲聊,但句句道破天机。于人于己,一个过去的剪影,生动形象。听着朋友的话,对照着自己,中肯入耳,也好有点自觉惭愧。稍有改变,稍有变通,稍有圆滑;稍有耐心,稍有策略,稍有沟通,或许将是另一片天地,另一个今天的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正因为修行不够,道行不深,加持不足,东风不就。
好在皇天不负,经过一番拼搏,自己成了桥上看风景的人。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谁都是从跌倒中爬起再前行的。我在超市上班,也会经常在顾客服务中出些错漏,许多好心的顾客就会安慰我说:这就是人啊,人哪能不犯错。
有句话叫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生活中也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拿得起,放得下,包括自己的错误。老百姓的土话:投了猪就不要怕挨刀。
当然,我和朋友都没有什么过去的错误可言。如今的生活也都心满意足,离开了体制,有了自己的圈圈,那也是世界和自由。于人于己是一份安慰,也算是一份交代。
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字面上浅显易懂。其实,一个人要学会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越多越是进步,也越是适应。改变自己并不是失去自己,更多层面上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
说起家庭,话题大都落在了子女身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孩子的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西方文化对待孩子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其独立性,从而产生出独立的思维、独立的观点、独立的个性。而东方文化父母和子女的相互依赖性过大,一方面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另一方面是父母不让孩子离开。父母把子女当成了私有财产,子女把父母当成了理所当然的靠山。东方文化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又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父母与子女缺少平等和相互的尊重,感情用事的多,少了些原则和规矩。这样培养孩子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事与愿违。
朋友说起她的女儿,表情很是自豪,但也有无奈之处。女大不由娘,在西方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怎么能适用东方家庭、父母的紧箍咒?不可悉听尊便、放任自流,却须顺应自然、润物无声。
我的女儿已经是自立门户了,就是姓都已经随了夫家。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外孙女,可以说我对待我的外孙女,就象当年对待年幼的女儿一样疼爱有加。
我的外孙女两周岁了,女婿是英国人,女儿、女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西方的模式。
近来,女儿、女婿“轮流”着周末外出。孙女虽小,爸爸(妈妈)不在家过周末,她虽说不出个什么,但看表情就知道小家伙内心的失落,就是性格和脾气都有细微的变化。我这当外公的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心疼着呢。当孩子爸爸或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也总要抽时间去陪伴陪伴,以多少给孩子一点弥补。
俗话说家有老人不出门远门,以我之见,家有幼童也不便出门。转而一想,女儿女婿一点都没错,外出是他们的需要,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培养。孩子渐渐长大,需要面对、需要体验人世间的各种遭遇和境况,而有些遭遇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给孩子以知识,更要培养孩子坚强,情感上的坚强尤为重要。那是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生存之道。
为人父母,咱们都是过来的人了。说起来有快乐,也有心疼之处;有经验,也有教训可鉴。
近期进伦敦比较多,泰晤士河上的桥看过很多,也走过几座。人生何处不在桥上过啊!?每过一座桥时光移步,空间也从这头到了那头。桥上走过,看不见的见长,听不到的训导。
与朋友们一起围坐,你一句他一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少不了的顿悟,少不了的忽然开朗,少不了的指点迷津;少不了的颔首赞许,少不了的心领神会,这又何不是走了一座桥、过了一座桥?
虽是一种闲聊,对于有过经历的人、有过人生沉淀的人来说,都不会是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取舍、没有评判的,用情去听,用人生去比对,用心去仗量,你会觉得没有一句的废话,句句都会是经典。哪里是在闲聊,是在开讲人生的课题。
不仅于此,更不尽于此。留心处处皆学问,闻道有先后,学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人在走,时间也在走,每走一步,所见所闻都是一种度人度己。每到一地都是课堂,每遇一人都是良师。满招损,谦受益。对人、对事、对物,多些敬畏和感恩。
理念决定人生,感悟是对理念的加强。
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凡事要有所触动。只有先有触动,才会有感动和感悟,才会有获得和提升。
相聚总是短暂的,但留下的话、留下的那个影、留下的那个过程,经久不会去。就象是扶上马,再送了一程;就象是船,借势乘风扬帆而去;更象是一座桥,让你轻松跨越时光,甚至穿越人生境界。
与友相聚,多少欠下了人情,占用了时间,理当寻机偿还。
古人云:人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感恩人生有诸多的好友,感谢好友如桥,让我得以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