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灵魂的风景

标签:
感想伦敦生活旅游 |
分类: 旅游见闻 |
寻找灵魂的风景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留下的名让人去说,留下的声让人去赏。
一切都是自然,一切都是真实。生活就是一个空谷回音,重复中的新意,回旋中的无穷。得失无意,收放自如;无欲则刚,无念则轻。致力于超脱,何不努力超度?
开场锣鼓,早饭后,一时兴起,先来了几句。
说起来,还是两周前几位好友的到访。她们走了,留下的却是一笔不小的收获,有图有文,有画有意,有笑谈更有真情,那都是永恒的风景、留恋的园地、盎然的春意、期待的未来。
每当我坐下来写作,除了身心的放松,无时不兼有一种似醉的感觉。酒后吐真言,虽然难免囿于水平而胡说八道,但那都是内心的坦荡、直白的呼吸。我仿佛逃遁了、蜕变了,我不知在与谁诉说、在与谁对话、在与谁交流?是茫茫的天际,是浩荡的历史,还是芸芸的众生?都不是,唯有孤儿不独的我。
忽然想起,伟大毛老人家的大作:独立寒秋,橘子州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那是何等的气魄和胸怀,又是怎样的感受和感悟。小小的蝼蚁之我,每读一遍都有一种反思和收获;都有一种对人寰、人生的再认识,心胸为此也有所宽阔;更有芸芸众生,千姿百态的赏析。
“天生我才必有用”,执着和坚持,回头再看唐僧西天取经的师徒一行,再唱那一首首曾经的歌。跳出三界,少些自我,生活需要沉淀,人生更需要极目楚天,看云卷云舒哪。
朋友们来了,一起游玩伦敦。虽然身居伦敦多年,对伦敦扎实地不够认识,还误解为就是一个杂七杂八的闹市。
每当在伦敦郊外,远看伦敦,无论昼夜,伦敦还是蛮有风姿风韵的。这与世界各大都市又有什么、又有多少区别呢?更何况伦敦怎么看也只能算是一个“袖珍”式。
狂妄往往出自无知,浅薄来自寡闻。伦敦之大、之娇,那是尽善尽美、无与伦比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伦敦,有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视野,见不同的景观,得不同的感受。正如朋友们说的,看议会大厦从正面看见怪不怪,从后面看却是别有一番滋味,清新、自然;温馨、宁静,一种庭院式的美感,一种家的氛围,一种和谐的组合。
此次友人到访,同游伦敦,去的景点并不多,但不无对伦敦有了重新认识的感叹,更有被伦敦之美所熏陶的感受。
多少年来我还一直把伦敦桥和伦敦塔桥混为一谈,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了,惭愧地委屈伦敦了。当我到了伦敦塔桥,那种顿悟砰然于心。伦敦塔桥并不是以它的高大去比,而是以它的独特风格优胜;伦敦塔桥并不是以它的非凡去挑战,而是以它的故事、历史去屹立;伦敦塔桥并不是以它的开放式而吸引世界,而是它的浑然一体,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衬托而著名。那是伦敦的标志,伦敦的名片,伦敦的名声,伦敦的经典。不到伦敦桥,何以谈伦敦!?
来到空中大花园,门票已经预定完了。并无遗憾,到了不但是游了,更有抬头脱帽的抢拍。深巷张望,阳光下的黑白分明,闹市中的清闲,见与未见的梦影幻觉,收获也就够多的了。意外之收获,紧挨空中花园竟还有一家兰州肉夹馍店。胜意徒升,不只是有了品尝的欲望,更是闻到了家乡的味。无论如何评价伦敦,伦敦的价值,无处不能没有东方文化的存在,不能少了我大中华的品味。
遛了一圈圣保罗大教堂,教堂见过不少,交心神会的不多。这不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而是懂与不懂的问题。每一种文化都是茫茫的大海,不懂也就只有站在海边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了。糊涂大大大于麻木,发呆、发傻、发愣,总比妄谈一通要强。
不急不忙,不紧不慢,走在泰晤士河岸的小巷中。伦敦虽大,小巷子不少,对于不熟悉伦敦者,那是很容易迷路的吧。伦敦的小巷子像蚯蚓,移步其上,那种细腻的感觉,仿佛是赤脚行走,很是心爱和心疼。
千年古市,重来没听说过,竟然是在泰晤士河边大大方方地存在着。旺旺的人气,还是袅袅的人间烟火?生生不息的众生凡界,是也!虽然吵闹,但不乏让人回归,回归人性、回归本源、回归尘埃、回归人世一遭的始点和终点。
千年的古市,难免的引力。与好友走在其中,分享着所见所闻,更交流着生活的大浪淘沙,更有一些私密的关于人生的话题。人与人的交往贵在诚信,心诚则灵,无信不可立。千年的古市正因为此,才能在最现代化的都市永葆自己的立足之地,才能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无小心地经过每一个摊位,看着每一位摊主,哪里不是在坚守,哪个又不是在守望。坚守需要力量,守望需要意志,不败的就是心中的那个拜谒和尊崇、诚意和诚信。不为生计而忙,又在生计圈中逛荡。如此看来,谁在游,谁在守?谁在张望,谁在寻找?大同世界,人人拥有为公的天下。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虽然形形式式,其本质人与人又何不相同。同来同去,同行同归。
伦敦游的最后一站,咱们去了泰特艺术馆。对艺术的欣赏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只是一个外行的行为罢了。
曾记得有一次到过英国伦敦的国家画像馆,正赶上有一个摄影艺术展览。我虽看不懂,也不大明白作者的用意,但很赞叹作者的眼光,欣赏作者的运气,佩服作者的灵犀。厚积薄发,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我的朋友圈中有好几位摄影爱好者,但并不是每一位的作品都能让我心服。文如其人,摄影更是如此。人的瓶颈不在知识、理念,而在格局。是什么的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更要回答,难道不是么?忘却自我,要用第三者的身份,要有第三者的感觉。摄影被美称为第三只眼睛,人生的第三只眼睛是超脱,不是高屋建瓴,是登高望远;不是造势,是水到渠成。
艺术或许会有所不同,不是标准,那是欣赏的角度之差。但艺术的境界是一样的,那就是人性的真、善、美的交织;那就是道义、责任和使命的合力。
当我孓然一身走在艺术馆内,真的是没有了批判,而是增添了诸多的理解和接受;真的没有了挑剔,而是增添了不少的欣赏和崇拜。更是没有了排斥和揶揄,而是张开了艺术的时空之网;更是没有了浅薄的妄加评论,而是让心头静静地流淌着一条人间的小溪。
用情感去拥抱,用灵魂去抚摸,用生机去亲吻。
说起来,我多少有点爱上了艺术。那是让我趋于宁静的点墨;那是让我遐想的颜色;那是让我将过去、现在、将来放在一条直线上的用笔;那是让我立于社会立体看世界的平台;那是把我自己也装进镜框的用意;那是鬼神共餐的大视野。
我能不醉么?难得的醉!醉在没有自我、醉在世界就在眼前、醉在艺术的无边无际,更醉在修行的道场无处不是为我啊!
人生已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路走得远了,风景看得多了,那根容易拨动的弦也开始老化了。
四季的风景常新,我心中的风景永恒;外面的世界应接不暇,我内心的世界始终只有一个;感官的风景需要寻觅、需要旅游,我更需要碰见灵魂的风景。正因为如此,每到一地,我通常以沉默居多,一是怕打扰了眼中的风景,更怕惊扰了我灵魂的风景;二是怕过头的玩笑伤害了自然,更怕让我的灵魂蒙羞;三是怕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更怕让我的灵魂不得安身;四是怕言多了难免浅薄,更是怕少了思考,少了深度,少了对我来说的真实;五是怕白昼的过于兴奋,怕失去了夜晚的另一个美好世界。
我灵魂的风景是什么?
大自然是我润物细无声的老师,静心体会师尊的教诲。
人生是一场修行,且行且修要的是心动。我的身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为那个心动准备着。一旦心动,泵出的将是我的热血、我的终生、我的难忘、我的偶像。
一切皆有个因果,那就是缘。一路走来,我不是在寻找那个缘,而是在珍藏那个缘。邂逅相遇的不一定是人,还有风景。多少次在风景地的不意相遇,一句名言、一个天象、一位名人,由此而得的一点感悟,那是我人生超度的船只和阶梯。
无巧不成书,我是个野兔般的忙人,如此拖累了我的灵魂。我灵魂的风景,需要巧合、需要造化、需要加持,灵魂的风景相伴一生。
我灵魂的风景是大视野,是天地人寰的一体,也该是万物相容的一派景象;也该是时空的无拘无束;也该是世界的无遮无拦;也该是所见、所闻、所思的无边无际。
见多不怪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了居庙堂之高,虽处江湖,不远于风景,不少于灵魂的出没。
活出自我,活出一个与灵魂同在、同行、同赏的人;强化自我,丰富灵魂,让灵魂成为健行的代步车轮。风雨兼程,渐行渐远,拥有取之不尽的风景和篇章。
徐志摩旅英期间,曾写下了著名诗句:我轻轻地走了,就象我轻轻地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好耶!徐志摩没有带走云彩,想必也带走了灵魂的风景。
前一篇:皆有一根注定的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