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腐竹常常有,食品安全几时休?】
http://s9/bmiddle/00284gv5zy6NSD8oV3a88&690
近日,多地警方联合出击,查处17处有毒腐竹生产“黑窝点”以及8处非法添加物的窝点,查扣化工原料和有毒食品添加物105余吨、有毒腐竹3万3千余斤。按一般非法添加比例计算,这些有毒食品添加物能生产毒腐竹24万吨,早已流通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了。
不知大家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会作何感受?于我个人而言,除了痛恨、担忧之外,更多的是对类似事件的思考:利益的驱使下,真会让那么多人忘掉善之本性,去做些危害子孙后代甚至是祸国殃民的事,仅仅为了换取那些沾满了血的利益吗?当然,这背后与现阶段的经济大环境、产业供应链以及这些人自身的知识结构、行为认知等多因素相关。我想我能做的,目前也只能是说说这些非法添加物的危害与简单的腐竹辨别技巧吧。
我写科普文章不同于平日随笔,大都不带感情色彩,是因为我不愿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带到文章中,影响大家对事物本身的判断。我认为科普文章应与新闻事件本身一样,呈现给公众的是它真实的、不加修饰的一面,它不应带有导向去影响任何一个个体,它的意义在于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去思考。但写作的初衷应是有感情的、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在诉说。因此,在行文中,我会还原一个真实的“假腐竹”加工过程。
首先谈谈为什么会有假腐竹出现。由于腐竹生产工艺简单,生产企业众多而且多集中在山东、河北以及河南等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因此,低价成为企业占有市场的不二法门。而价格低廉的背后必然是生产成本廉价,按照正常工艺生产腐竹,1000公斤大豆能产出大约400公斤腐竹,根据目前大豆原料的价格折算,每公斤腐竹的原料成本,就在14元左右,于是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一些“非法添加物”,这样的腐竹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危害。
那又为什么叫“非法添加物”呢?根据中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禁止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腐竹里的可能非法添加物如下:
1.吊白块。吊白块可以增强腐竹的韧性,改善口感,使其颜色白亮。加热之后,会分解出剧毒的致癌物质,食用后会引起胃痛、呕吐和呼吸困难,并对肝脏、肾脏、中枢神经造成损害,严重的还会导致癌变和畸形病变。误食10克纯吊白块就会中毒致死,国家明文规定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
2.硼砂。由于硼砂加在食品中能起到防腐、增加弹性和膨胀等作用,而且添加后从外观上很难分辨,因此国家从1992年开始就明令禁止其在食品中使用。但仍有不法商贩违规使用。硼砂对人体多种脏器有毒性作用。硼砂中毒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肝、肾、胃肠、神经、生殖、皮肤等系统的损害。
3.乌洛托品。工业原料,起到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的效果,但因其可导致人体过敏、致癌、器官畸形、细胞或基因突变等危害,2010年被我国列为第四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名单》,明令禁止用于食品生产。
4.焦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不同于上述非法添加物,它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允许用于食品生产,但各种食品添加量有严格的限量。因为可能会引起人体肝肾伤害,严重的甚至造成急性中毒并导致死亡,在2011年被我国列为《食品中可能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再来看看如何分辨真假腐竹。最直接的可以从价格判断,低于成本价的就可以不用考虑了。
一观色泽。腐竹以色泽麦黄、略有光泽的为佳。迎着光线,能看到瘦肉状的一丝一丝的纤维组织,质硬易折,有条状或蜂窝状空心;有些腐竹表面有一层白色的粉末状物质,表面粗糙没有光泽,掰开之后,中间有很多小白点,则是加的淀粉。还有些腐竹在掺假过程中,没有混合均匀,导致颜色深浅不一,色泽暗淡。
二品味道。腐竹由黄豆制成,闻起来有豆香味,且无异味,口感脆爽,口感较硬、没有气味的腐竹则稍差。如果咸、涩、酸臭等刺激性气味就不要买了。
三泡发。温水浸泡,泡过的水呈淡黄色且不浑浊的,轻拉有一定韧性,撕成丝状的,质量较好;泡发后水比较浑浊,表面比较黏稠、毛糙,属于加添加物的。
至于对非法添加物的检测,普通民众的确无能为力,但就此次行动送检的样本来看,添加量还是不低的,警方送检的5个样品中,乌洛托品含量最多的高达13392微克/公斤,硼砂含量最多的高达9523.26毫克/公斤,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还得看人体最终的摄入量与吸收量,所以说,倘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休,我们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尽量做到多样化选择食物,使每种食物的摄入量减少,从而减轻危害,同时能够均衡的摄取营养。毕竟,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
(本文系杂志约稿,如有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