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短文:奥运的群体心理学
(2012-08-15 10:43:20)| 分类: 杂论 |
和继武写了一个关于奥运的短文,发在《环球时报》2012-08-15日的评论版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还是日本帝国在二战的投降日】。
这篇文章说了一些大家不愿听到的一些话。为了避免引起误读,以下是原文
环球时报链接:
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8/3026169.html
奥运的群体心理学
尹继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四年一届的现代奥运会,既体现了“奥运精神”,也折射了群体社会心理学的诸多方面。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某个群体中的个体,因而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群体优越感和自豪感。而获得这种优越感的最重要渠道就是通过和其他群体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族群中心主义的不同表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种族主义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
奥运会最开始是一个纯粹白种人的运功竞技会(其他的种族也有这样的竞技会,但没有这种规模和“传统”)。而现代奥运开始时(十九世纪末),白种人在科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领先优势已经持续了超过几百年,因此,白种人对自己的种族优势深信不疑。而随着其他种族的加入,白人的体育优势一点点被削弱。先是黑人运动员在田径、拳击等项目让白种人看到(比如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的表现),至少白种人不是什么都是最优越,尽管黑人当时是几乎所有的白人社会中都承受着严重的种族歧视。之后是黄种人,在一些项目上(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特别是体操)取得了抗衡甚至优势实力。总体说来,白种人的优越感又有所下降,而其他人种的劣势感则有所下降(或者说优越感有所上升)。
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优势被其他躯体所削弱的过程中,曾经优越的群体的一部分人很容易会认为后来取得优异成绩的其它群体多半是:1)嗑药;2)举国体制加魔鬼训练。言下之意,你们还是不行。可以想象,如果奥运会是由具有一定科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领先的黑人或者黄种人先搞起来的,这两个群体的优越感也会受到冲击。而如果白人加入后逐渐取得一些优势,那么一部分黑人或者黄种人也会说:“他们要么是嗑药了;要么是举国体制加魔鬼训练。”
弱势群体也需要优越感,甚至更需要优越感。对于后发弱势群体来说,由于先前社会地位的低下,特别是群体自尊受到长期压制,他们对于群体荣誉甚至更为看重。比如,由于在近现代丧权辱国,“国家人格”遭受“侮辱,中国人对于重获群体优越感的需求非常强烈。尤其是,我们特别希望在那些别人一向认为我们不行的地方获得突破。所以,刘翔带来了田径风暴,孙杨和叶诗文让中国人倍感自信和自豪,姚明成为中国在美国崛起的象征,东方社会和华人热情追捧林书豪风暴等等。这种事件的背后,都反映了我们要打破其他群体对黄种人的成规偏见的意愿和决心。
基于历史传统、不同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同国家和群体形成了不同的体育优势。比如亚洲运动员在乒乓球、羽毛球方面称霸世界,而美国黑人运动员为主的篮球执世界之牛耳,黑人运动员的田径项目成为绝技等等。这种格局的形成,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个人和群体的),但也有心理学以及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造就的路径依赖。如果我们的有更多的小孩相信亚洲人(中国人)也能打好篮球,就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投身这样的运动,从而最终打破这种并非全部先天优势所决定的路径依赖:也许中国有一天真有可能有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男篮和女篮。同样,如果有更多黑人和白人运动员愿意投入到乒乓球和羽毛球这些项目上,他们也有可能成为这些运动上的顶尖高手。
奥运会表明作为社会生物的我们,不仅仅追求温饱的利益,而且也是为荣誉或者面子而活着的动物。不过,最终,奥运会的金牌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如果每一个国家和群体都把投到奥运上的资源投入到更增加福利的教育、公共卫生、科技上,人类的福利可能比如今强多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