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海德格尔?”管他呢!!!!
(2012-01-10 14:47:11)
标签:
杂谈 |
http://www.csstoday.net/Item/9739.aspx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30-35前不要读“纯哲学”。
我敢说,没有人能够真正读懂所谓的“纯哲学”(包括海德格尔)。
读不懂也不要觉得羞愧:干么要觉得读不懂就羞愧?
我直接就告诉你,我读不懂,也不想读懂。
“纯哲学”,无论来自谁还是哪个国家(比如德国),都不是需要让我们膜拜的东西。
谁的海德格尔——以张一兵教授的一篇哲学论文为分析案例
张一兵教授对海德格尔的“构境论解读”,不仅没有消除因为语言差异而导致的对海德格尔思想的阅读障碍,反而以自己生造的一系列概念和词汇,进一步加剧了对海德格尔的阅读困难。
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中国学人反复阅读,以致德国的哲学话语成为中国当下颇为流行的学术话语。海德格尔的出场,在中国众多著名学者的解读下,则进一步营造出德国哲学深邃乃至“神秘”的境界。在读者并不掌握“文本”的前提下,如何阅读并理解这些伟大先哲的思想,诠释者的确负有告诉读者思想“真相”的责任。
但是,中国的一些德国哲学诠释者,在他们提供的相关解读文本中,似乎更愿意扮演着一个比他们的德国老师更深奥的角色,不仅不能指望他们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读者指点迷津,反而是在其解读下,把读者引入到一些由生造概念和词汇所构筑的文字迷宫中。最近读到张一兵教授的《作为发生事件(Ereignis)的生命体验——关于青年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讲座的构境论解读》(《现代哲学》2011年第5期)一文,可谓是这个方面的一个现成案例。值得分析。
。。。。。。。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