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2001, 2011, 加上一点古老的东西,外加一个小招聘广告
(2011-08-30 20:00: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论 |
今年是冷战正式结束20周年(当然,一定意义上,真正的冷战对峙在1989年已经基本终结),也是911恐怖袭击10周年。我想,当年这两件事情发生时,就有许多人士意识到这两个历史事件都是历史的(大)转折点。于是乎,会有许多人士试图预测它们对后来的历史的影响。
今天,我们也许可以回过头来看有那些预言或预测“好像”应验了,那些预言“好像”没有应验,还有那些我们还无法判定它们的命运。这对于我们这些研究社会的人士来说,尤其重要,同事是一个有趣的头脑锻炼。
我不知道你们如何,反正我有的预测“好像”应验了,有的预测“好像”没有应验(大致也不大可能应验了),还有一些我仍旧无法判定它们的命运。
接下来,要说点远一点的事情,顺带推荐我的同事(任军锋)的一本书,《民徳与民治:乡镇与美利坚政治的起源》。这本书从托克维尔对美国政治起源的观察开始,考察了乡镇与美国政治起源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国早期政治制度史的书。这样的书,对于我们现在几乎都集中在中美关系和美国外交的研究来说,是极其必要的补充。
对当下中国政治来说,有几点启示。
1)套用一本畅销书的书名来说,一切政治均在“细节”。
2)我们需要寻回我们“自治”的制度基础和基本能力(显然,“自治”不是无政府主义)。
几点意见:
1)书名有些误导。书名给人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民徳”造就什么样的“民治”。然“民徳”本身并非天然:这一点Elias的《文明的进程》已经说得很清楚。(我们甚至可以说,新英格兰民众都已经被“文明化”了,所以他们才具备了那样的“民徳”)。
2)觉得有点意犹未尽。“乡镇与美利坚政治的起源”中的许多观点有些批评态度不够,有点过于美化的感觉(也许是实在没有可比被批评的地方?这我不太懂。)。这也可能是军锋对托克维尔太过同情的缘故(而托克维尔则是带着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失望来透视当时的美国民主的。)
最后,我需要一位打字员,帮我输入一部手稿(是我父亲写的)。有意勤工俭学的复旦或其他在上海的本科生(最好是2-3年级的),请和我联系。价格面议。(手稿大致有40-50万字,都是稿纸写的,辨认应该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