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Gellner

(2011-04-05 14:02:37)
分类: 关于学者

在卡尔·波普的学生中,我个人认为,两位最厉害(他们的贡献甚至一定意义上超过他们的老师):一位是Imre Lakatos (提出“科学研究纲领”,而这一提法显然要比库恩的“范式”强很多,比波普的“幼稚证伪主义”就更是极大的进步),另一位则是Ernest Gellner1925-1995)。

Gellner逝世的时候,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发的obituary(死者传略)说,“Gellner是最后一个“central European polymath”。此言不虚。Gellner的涉猎极广。从人类学/社会学(穆斯林社会)【我个人为人类学和社会学事实上应该是一个学科,所以有时候大家会看到“social anthropology”这样的不伦不类的提法】,社会科学哲学(Gellner应该是波普的学生中对社会科学哲学钻研最深的人)、到社会理论(比如,民族主义和现代化)。

以前,Gellner的东西我只读过他的对“民族主义”和现代化的讨论(Nation and Nationalism, 1983)。最近,因为准备写一个关于王赓武(Wang Gungwu)教授的一个博客,所以开始更多地读一读Gellner的其他作品。这是因为我隐约觉得的Gellner和王赓武在研究的旨趣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经过和王先生确认,他们确实相识。但王先生强调,他们二人对民族主义的态度也有很大不同,这一点我显然同意)。某种意义上,我认为王先生事实上不应该被视为仅仅是历史学家,而同样应该是人类学/社会学家。【王先生我将以后详细讨论。】

因此,便有了这个不在计划中的博客。我感叹的是Gellner可能是第一个真正清晰地指出“关于知识的理论”和“关于社会的理论”之间是有密切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到了这一密切关系的一些尺度的人。

而我认为“关于知识的理论”和“关于社会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理论中的最根本问题【因此,我已经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琢磨这个问题】。这一点从柏拉图对“哲学王”的讨论已经初见端倪。

Gellner至少在三本书涉及了这个问题:Legitimation of Beliefs 1976; Postmodernism, Reason, and Religion, 1992; Language and Solitude: Wittgenstein, Malinowski, and the Habsburg Dilemma, 1998)。尤其是Language and Solitude在这本书的第一页,Gellner开宗明义:There are two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knowledge. These two theories stand in stark contrast to each other. They are profoundly opposed. They represent two poles of looking, not merely at knowledge, but at human life. Aligned with these two polar views of knowledge, there are also related, and similarly contrasted, theories of society, of man, of everything. This chasm cuts right across our total social landscape.”

遗憾的是,我认为Gellner对这两个不同的知识理论有许多偏差(以后我详细讨论),也就给我这样的后人提供了一个肩膀和机会。

 

 

顺便说一下Language and Solitude是一本极其有意思的书。光从他讨论的两个人就够吸引人了。和波普一样,GellnerWittgenstein不太感冒。Malinowski是费孝通先生的老师,对人类学的影响恐怕不亚于Wittgenstein对哲学的影响。

我觉得而只有读了GellnerLanguage and Solitude,才能够真正理解Malinowski为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我怀着十分钦佩的心情阅读了费博士那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论点和生动翔实的描写,时感嫉妒。他书中所表露的箴言和原则,也是我过去在相当长时间里所主张和宣扬的,但可惜我自己却没有机会去实践它。”费先生本人对这段话以及Malinowski的理解见费先生的“重读《江村经济·序言》”附在商务出版社2009版的最后)。

个人认为,费先生的“重读《江村经济·序言》”是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一篇文章(其次是“前言”和最后一章,“中国的土地问题”)。其中尤以费先生过了半个世纪后才完全理解Malinowski为何要亲自指导费先生、推荐的费先生的书出版、并且亲自写序的良苦用心那一段为佳。用费先生自己既有些自谦又有些愧疚的话来说:“愧赧对旧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