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杂谈 |
分类: 学佛 |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做功夫,总觉得功夫入门太困难了,甚至于放弃参禅这一法门,改去念佛。其实,这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的原因,被外界所说的参禅方法固化所至。自己这几年来的经验,就是不要一上来就按照某种固化的方式用功,而是按照自己的长处,使心境安定下来以后,再慢慢地附和流行的参禅方式去用功。
所以,特别感谢师父没有固化自己的用功方式。这让自己想起很多祖师说的,感谢恩师不为自己说破。比如香严禅师(参看附录1);洞山良价禅师(参看附录2)等等。功夫入门也是一样,要靠自己的实践,要靠自己去拼搏,这样才能契入自己的功夫之门,使得自己的功夫上路。
所以在禅七中,自己回答别人有关这样问题的时候总是说,你只要做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而且这个方法就是你功夫入门的钥匙,是你最佳安定自己心境的法宝。等你将来心境安定了,再使用任何法门都很容易上路。
因为,要想在这样密集的禅修中做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只有专注一法了——你用什么办法使得自己能够专注起来,那就有百千法门了。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功夫完全没有,就像一张白纸,如果非要固定某一种方式来实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时候,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得自己的心境安定下来,能够做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只要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前提下,冲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想出一个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你最佳的办法,那就是你的自性显露,就是你的佛性显现。
你完全可以应用这个方法来应急,等到你的心境安定下来后,再慢慢使用大众流行的用功方法。因为大众流行的用功方法被很多人使用(每一种用功方法的加持力强弱或者说好坏,是由这种方法的提出者的愿力与使用的人数多少成正比的。这样不好理解的话,从结果来看就好理解了。也就是说,很多人应用这个方法成功了,这必然是一种适合绝大部分人的办法),你加入这个使用者的洪流中,必然会事半功倍。
比如自己当年就试过在座上默写《心经》,当时腿子疼得死去活来,要一笔一划地写,真的很困难。自己当时的比喻是,写一笔就像搬一块大石头一样困难。不过正是这样,心境安定下来了,时间就很快过去了。应用这个方法,自己做到了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当然,自己当年一支香一支香坐下来,常常是累得连棉袄都汗湿透了。
后来,过了大约半年时间,自己的心境开始安定下来。这个时候,数息也好数,参话头也容易起疑情了。再后来,就固定使用“念佛是谁”的用功方法,一直到如今。不管是腿子疼痛的妄想、还是其他坚固的妄想,因为心境已经安定下来,这些妄想都很容易对付了。
[附录]1
邓州香严智闲禅师,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洎丈迁化,遂参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屡乞沩山说破,山曰:“我若说似汝,汝已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师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附录]2
洞山良价祖师因云岩讳日营斋,僧问:“和尚于云岩处得何指示?”师曰:“虽在彼中,不蒙指示。”曰:“既不蒙指示,又用设斋作甚么?”师曰:“争敢违背他!”曰:“和尚初见南泉,为甚么却与云岩设斋?”师曰:“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曰:“和尚为先师设斋,还肯先师也无?”师曰:“半肯半不肯。”曰:“为甚么不全肯?”师曰:“若全肯,即孤负先师也。”
所以,特别感谢师父没有固化自己的用功方式。这让自己想起很多祖师说的,感谢恩师不为自己说破。比如香严禅师(参看附录1);洞山良价禅师(参看附录2)等等。功夫入门也是一样,要靠自己的实践,要靠自己去拼搏,这样才能契入自己的功夫之门,使得自己的功夫上路。
所以在禅七中,自己回答别人有关这样问题的时候总是说,你只要做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而且这个方法就是你功夫入门的钥匙,是你最佳安定自己心境的法宝。等你将来心境安定了,再使用任何法门都很容易上路。
因为,要想在这样密集的禅修中做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只有专注一法了——你用什么办法使得自己能够专注起来,那就有百千法门了。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功夫完全没有,就像一张白纸,如果非要固定某一种方式来实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时候,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得自己的心境安定下来,能够做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只要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前提下,冲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想出一个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你最佳的办法,那就是你的自性显露,就是你的佛性显现。
你完全可以应用这个方法来应急,等到你的心境安定下来后,再慢慢使用大众流行的用功方法。因为大众流行的用功方法被很多人使用(每一种用功方法的加持力强弱或者说好坏,是由这种方法的提出者的愿力与使用的人数多少成正比的。这样不好理解的话,从结果来看就好理解了。也就是说,很多人应用这个方法成功了,这必然是一种适合绝大部分人的办法),你加入这个使用者的洪流中,必然会事半功倍。
比如自己当年就试过在座上默写《心经》,当时腿子疼得死去活来,要一笔一划地写,真的很困难。自己当时的比喻是,写一笔就像搬一块大石头一样困难。不过正是这样,心境安定下来了,时间就很快过去了。应用这个方法,自己做到了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当然,自己当年一支香一支香坐下来,常常是累得连棉袄都汗湿透了。
后来,过了大约半年时间,自己的心境开始安定下来。这个时候,数息也好数,参话头也容易起疑情了。再后来,就固定使用“念佛是谁”的用功方法,一直到如今。不管是腿子疼痛的妄想、还是其他坚固的妄想,因为心境已经安定下来,这些妄想都很容易对付了。
[附录]1
邓州香严智闲禅师,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洎丈迁化,遂参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屡乞沩山说破,山曰:“我若说似汝,汝已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师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附录]2
洞山良价祖师因云岩讳日营斋,僧问:“和尚于云岩处得何指示?”师曰:“虽在彼中,不蒙指示。”曰:“既不蒙指示,又用设斋作甚么?”师曰:“争敢违背他!”曰:“和尚初见南泉,为甚么却与云岩设斋?”师曰:“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曰:“和尚为先师设斋,还肯先师也无?”师曰:“半肯半不肯。”曰:“为甚么不全肯?”师曰:“若全肯,即孤负先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