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安
明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3,087
  • 关注人气:4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19-01-29 17:11)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分类: 学佛

这个简介是旅游介绍,有很多的错误,因为他们只是想招引游客,所以有些出入难免,不过绝大部分是事实,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观看价值,由于现在找不到更好大的,所以先拿来看看吧。自己又很想认识老祖寺,所以就乱看乱翻,大家请原谅。

 

(2016-07-10 19:10)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分类: 学佛

在日记《问题识得莫为冤》中举了梁山缘观禅师与园头的对话。很多人对园头说的“如何是活水龙?” 梁山说:“兴波不作浪。” 园头接着说:“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 梁山从法座上走下来,一把抓住园头,说:“阇黎!莫教湿着老僧袈裟角。”这段对话不理解。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说了什么叫“活水龙”?实际上就是说了什么是大乘菩萨道。大乘菩萨要能“兴波不作浪”,简单地来就是做任何事情要心不附物。佛陀在《大般若经》里面反复强调“没有方便不名

(2015-08-04 20:39)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杂谈

分类: 学佛
在寺院我们常常说,事事如意,处处顺心,这样我们做功夫才不会动念头。尤其是打七的时候,为了不让师父们起心动念,常住更是要万事小心筹办,为的就是让来参加禅七的人感觉事事如意,处处顺心,希望他们安心打七不要动念头。

很有意思的是,对于常常做功夫的人,他们就不容易起心动念。同样的环境,他们不会动念头,而没有功夫或者说是功夫差的人,对于同样的境遇就会有相反的结果。所以,即使是在同一座寺院,因为各人的功夫有差别,对于同样的环境,也会有千差万别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寺院,还是在社会上,很多人总是感觉自己不如意,看这个不惯,看那个不顺眼,他们总是感觉事事都不顺心,一天到晚烦恼不断,更别说不动念头了,没有一件事情是让自己如意的,没有一个人是自己看得惯的,没有……

这里就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做功夫的人,就容易感觉事事如意,处处顺心。而不做功夫或者说是没有功夫的人就相反,很难有一件事能让他们满意。为什么常常做功夫的人,比较容易如意呢?这就是常常做功夫或者说是有功夫的人成见很少,他们的成见在做功夫的过程中被消灭掉了。

做功夫就是要消除我们的成见,要
(2015-06-22 22:27)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杂谈

分类: 学佛
现代生物科学说,人的基因(DNA)决定其体型、相貌、肤色乃至许多疾病。而佛教说,人的将来是由自己的业决定。这两种说法很有意思,因为从我对基因学说有限的知识来看,它和佛教业力在解释范畴上是吻合的,所以有比较的基础。但是由于现代的科学水平局限,对于基因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而佛经中留给我们关于业的资料又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这样的比较还有很多不确定在里面。

我们知道生命的体型、相貌、肤色乃至许多疾病等等是由自己的基因而定,而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就是人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可以发生变异,就是所谓的“一母生九子,子子各不同”。

而佛教说生命的体型、相貌、肤色乃至许多疾病等等是由自己的业力而定。在《入胎藏经》等经典里面讲得非常多,什么样的业决定将来是什么样子,个人觉得,其描述内容与现代基因学说描述的内容非常的相似。

佛教认为新的生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表现在基因上就是继承了父母基因的一部分和自己变异的部分,将来会有什么样子的情况完全是由自己决定(基因也会变异)。

现代科学已经了解到,基因越多,就意味着这种生命形式
(2015-04-25 19:37)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杂谈

分类: 学佛
在日记《成见带你去轮回》中写了一点点的成见方面的事情,主要是想说说成见深刻的程度是什么样。因为我们有深刻的成见,所以我们才会轮回不息;才会纠缠不清;才会烦恼不断;才会……昨天只是说了成见能够深刻到自己的肌体的程度,就像眨眼皮。

其实我们之所以跑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实际上都是我们的成见在起作用。即使是菩萨再来也是靠成见而到达的,所谓菩萨不断某些微细惑。如果我们断了成见,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不再是杂染的娑婆世界了,我们当下就是极乐;我们当下就没有生死;我们当下……

说到生死,我自己想到了自己出家的目的——所谓的想了生脱死。死亡是绝大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一切人害怕的事情。因为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一直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大迷惑。出家人出家修道,行苦道、修苦行、持禁戒等等都是想要了生脱死。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这样做呢?因为生死是我们生活中的最大烦恼。一切烦恼最后都回归结到生死这个大烦恼上面去。自己有很多面对身边的人死亡的经历,看到过很多病人在病床上面临死亡的痛苦。其中感触最深的当然是自己的父母在病危时候的情景。

记得母亲病危的时候,自己当时还没有信佛,更不
(2015-04-12 20:53)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杂谈

分类: 学佛
在与一位居士聊天时,他问佛教到底是怎么样的,自己忽然脱口而出说:“佛教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如戏,但每一个人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直到拿到奥斯卡奖”。这也是自己学佛的结果或者叫所得(因为这实在是无所得)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学习或者要证实的结果就是如此。

《华严经》说:“菩萨善修空、无相、无愿,而以慈悲心,处在众生。随诸佛平等法,而不舍供养诸佛。常乐思惟空智门,而广修集福德资粮。远离三界,而能庄严三界。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众生,起灭贪恚痴烦恼焰法。随顺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化如水中月……”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说:“是诸菩萨,虽恒观察一切诸法,无有所作,无能作者,体相平等,是中无有少法可得若生若灭,而常精进修习不舍,是则名为修正勤耳。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诸菩萨虽永断欲贪,而恒不舍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虽观诸法空无所得,而为化众生勤行精进;虽了知心识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诸佛法成正觉心;虽知诸法无依无作不可取着,而恒随所闻如理思惟……”

……

在古代的祖师公案中也有类
(2015-03-24 20:30)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杂谈

分类: 学佛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做功夫,总觉得功夫入门太困难了,甚至于放弃参禅这一法门,改去念佛。其实,这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的原因,被外界所说的参禅方法固化所至。自己这几年来的经验,就是不要一上来就按照某种固化的方式用功,而是按照自己的长处,使心境安定下来以后,再慢慢地附和流行的参禅方式去用功。

所以,特别感谢师父没有固化自己的用功方式。这让自己想起很多祖师说的,感谢恩师不为自己说破。比如香严禅师(参看附录1);洞山良价禅师(参看附录2)等等。功夫入门也是一样,要靠自己的实践,要靠自己去拼搏,这样才能契入自己的功夫之门,使得自己的功夫上路。

所以在禅七中,自己回答别人有关这样问题的时候总是说,你只要做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而且这个方法就是你功夫入门的钥匙,是你最佳安定自己心境的法宝。等你将来心境安定了,再使用任何法门都很容易上路。

因为,要想在这样密集的禅修中做到不缺香,不翻腿子,不打磕睡,只有专注一法了——你用什么办法使得自己能够专注起来,那就有百千法门了。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功夫完全没有,就像一张白纸,如果非要固
(2015-03-10 23:26)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杂谈

分类: 学佛
功夫是否上路?我们往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冷暖是什么样的呢?自己如何知道的呢?古德常常用“夜睡中梦觉一如否?恐怖颠倒否?疾病而能作得主否?若目前犹有境在,则梦昧未免颠倒。梦昧既颠倒,疾病必不能作得主宰。疾病既作主宰不得,则生死岸头必不自在。”
所以来果老和尚做功夫的开示中说:“静中有十分功夫,到了动中就剩一分;动中有十分功夫,到了梦中就剩一分;梦中有十分功夫,到了病中就剩一分;病中有十分功夫,到了死时就剩一分。”所以,功夫和冷暖一样,只有自己知道,是自己的实在受用。
下面我们看看陈提刑贵谦答真侍郎德秀书中是怎么说的。
承下问禅门事。仰见虚怀乐善之意。顾浅陋何足以辱此。然敢不以管见陈白。所谓话头合看与否。以某观之初无定说。若能一念无生全体是佛。何处别有话头。只缘多生习气背觉合尘。刹那之间念念起灭。如猴狲拾栗相似。佛祖不得已权设方便。令咬嚼一个无滋味话头。意识有所不行将蜜果换苦葫芦。淘汝业识都无实义。亦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今时学者却于话头上强生穿凿。或至逐个解说。以当事业。远之远矣。棱道者二十年坐破七个蒲团。只管看驴事未去马事到来。因卷帘大悟。所谓八万四千关捩子
(2015-03-05 21:47)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杂谈

分类: 学佛
我们日常中的烦恼很大一部份来自于攀缘,其原因不外是我、法二执。通俗地说,就是固执己见,什么都希望做得最好,甚至于去做与自己能力相违背的事情,不知道把自己放低一些,不知道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互相依存的。当然,如果你能知道用无为的方式去做,而且能够做得最好,又不会有烦恼那是太强了。
但是,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往往是事半功倍,往往是烦恼重重,从一个极端陷入另外一个极端。在我们不知道做“无事”的时候,我们就从最底下做起。在不会使用“无为”的时候,我们就要知道把自己放低一些,要知道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互相依存的,那么烦恼就会减少很多。
世间错误的攀缘,我们就不说了,学了佛的人一看就能看出来,而且还会觉得他们真是可笑。可是不要忘记了,我们也是从这些可笑中走过来的,不要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虽然知道了一切都是“空”,但是我们有几个人透得过去?我们有几个人真正放下了?“财、色、名、食、睡”我们放下了多少?
学人自己就是一个烦恼很多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样样具全,自己都觉得自己好笑。发觉了以后放下一些,但是还有很多是自己发觉不了的,这就更加可怕了。特别是来自于攀缘的烦恼,更加可
(2015-03-04 20:29)
标签:

明一法师文章

杂谈

分类: 学佛
昨天写烦恼具体的表现为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今天我们具体地讲讲这个八风是怎么引发烦恼的。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们想大家比我还要清楚。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看看八风中大家都认为是好的“称、誉、利、乐”是如何引发烦恼的。
“称、誉、利、乐”可以说大家都喜欢,所以每一个人都想得到。所以,你要那个好的,别人也同样盯着那个地方,结果就发生矛盾了,觉得分配不公,觉得表扬不公,觉得赞誉不公,我吃亏了。处处都把我放在前面,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根本就没有考虑他人,这就是烦恼的根本所在。
我们学佛的人,学习了很多的佛法。应该来说心地比较清静,但是在八风面前,很多人照样透不过这一关。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跟我的利益有关;跟我的面子有关;跟我的……或者说跟我的寺院有关;跟我的师父有关;跟我的信仰有关;跟我的……
“我”,因为有“我”在,烦恼的根本在这个地方。他不会把“我”当成处理品,把我当成处理品了,那就把我破掉了,如果把我处理掉了,就能证圣果了。或者说跟法有关,认为有一个真理非坚持不可,事物的发展一定要按照某种模式,离开了这种模式就无法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