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可敌国》读书笔记
(2012-12-27 10:41:38)
标签:
《富可敌国》读书笔记稳定商品组合股票 |
分类: 金融交易理念 |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为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1.“所有新的市场都是低效的,这种效率对最早顺应市场的人来说意味着利润”
我的体会:交易就是博弈,你的对手盘越弱,你越有可能盈利,这和打架得找软柿子捏、创业得找市场空白点一个道理。新的市场(尤其是非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一般散户比例高,非理性因素影响多,市场无效时刻相对较多,自然套利机会就较多。
2.“基金规模越大,它就越难退出市场,也难以做到此过程中不影响价格,不损害自己的利益”
我的体会:资金量越大,对市场的冲击越大,交易成本也就越大,有统计表明一般规模越大的基金的收益率越低。如果说规模问题在稳定的市场下问题还不是很突出的话,在因为黑天鹅而导致的极端波动市场上甚至是致命的。即使是平时交易量非常大的品种,在遇到如98年金融风暴、07年8月因为次贷危机导致的对冲基金灾难月等情况时,也可能会突然丧失流动性,这时候如果持有大量的不利仓位的话,那就是几乎死路一条。一方面,因为不利仓位的亏损导致保证金的不足(对冲基本一般都是高杠杆)而不得不平仓,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流动性的突然不足如果大量平仓的话只会将价格继续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推动导致更大的亏损从而必须进一步的平仓,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就是你的那些同行们一旦知道你持有了大量亏损仓位后会向秃鹰一样一起飞过来继续推动价格逼你爆仓,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不凋花基金就是这么被整倒闭的,大本营也差点被整倒闭了。
3.杠杆悖论
我的体会:杠杆是把双刃剑,赚的快,死的更快!随着竞争的激烈及市场的日趋理性,好的套利机会越来越少,为了继续维持有吸引力的年化收益率,对冲基金不得不加大杠杆。但杠杆的加入,意味着不仅要看对方向,还要看对时机,尤其是高杠杆时,对时机的要求就更加苛刻。这也是巴菲特一直不提倡用高倍杠杆的原因。说点题外话,其实我个人觉得巴老爷子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巴老爷子背靠他的保险公司的巨额低息甚至是零息资金储备,其实他本人一直就是杠杆的受益者,而且比对冲基金更有优势,因为巴老爷子背后的资金几乎全是长期资金,基本不存在保证金不足要追加保证金的问题。也就是说巴老爷子一方面享有了杠杆扩大收益的好处,另一方面又几乎没有杠杆后必须选对时机否则短期大亏可能被逼平仓的顾虑。如何适度平衡杠杆的利与弊呢?第一,在你的交易账户外,一定要留好备用金;第二,隔夜的话一般控制在2-3倍的杠杆,日内的话小资金无所谓,满仓都行,但一定要能做到坚决止损;第三,适当多交易几个品种以降低单一品种黑天鹅爆发时对资金的伤害。
4.多元化投资降低风险的理论缺陷
我的体会: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识。学过投资组合理论的则会更进一步懂得了从数学上可以证明多个相关度低的投资品种的组合会大大降低收益的波动风险,理论上如果有无穷多的相关度低的投资品种,甚至可以将波动风险降低到零。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巨大的理论假设前提:资产价格的波动服从正态分布。可事实上,资产价格的波动并不是服从正态分布,存在明显的肥尾现象。在由于黑天鹅导致的资产价格巨大波动时,很多平时几乎完全不相关的投资品种可能会变为强正相关,也就说可能会面临在多个平时不相关的投资品种上出现同时巨亏的局面。98年金融风暴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同时在美国、英国和新兴市场上同时出现巨亏。这就是我为什么在第三点上强调杠杆倍数控制的原因。
5.“每个伟大的投资者的优势都是要消失的,这只是早晚的问题。”
我的体会: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竞争的同质化问题也是一个困扰基金基业长青的大问题。基金如果不出名,则难融到较多的资金。可是一旦出了名,就会被无数个竞争对手拿着显微镜观察模仿,你的员工也会成为被挖角的热门。无论多好的策略,一旦被大量人模仿了,其生命力会非常的短。在这点上基于简单数学计算(如基于技术分析理念转化的交易模型)及简单交易理念(如价差套利)的量化投资最吃亏,因为非常容易被模仿。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基于简单趋势跟踪的对冲基金在美国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火了一段后就不再是主流了,基于价差套利的对冲基金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为了提高竞争门槛,美国的量化对冲基金不得不开展军备竞赛,一方面是在IT上高投入追求速度优势,另一方面是在人才上高投入追求研发优势。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6.对冲基金的制度优势
我的体会:对冲基金相比较于共同基金而言(类似于国内的私募比较于公墓),有着明显的制度优势。一方面,其收益主要来自于超额收益的提成而不是管理费,故不存在盲目扩大规模的冲动(规模是收益的敌人),好多优秀的对冲基金都是早已不在对外吸收资金了;另一方面,对冲基金的管理者都会有较大额的自有资金捆绑在基金中,约束了基金经理不会为了超额收益而盲目赌博,因为赌输了自己捆绑在里面的钱也会没了。参照美国这几十年的金融发展史来看,对冲基金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很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