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宫殿八小吃(上)

标签:
tt长沙湘菜美食点心 |
分类: 华中美食 |
火宫殿的名小吃当然不止臭豆腐,今天就介绍八小吃之中的姊妹团子、龙脂猪血和肉丝馓子。

除了臭豆腐之外,火宫殿最著名的就是姊妹团子了。由于上个世纪20年代时,铜匠姜立仁的两个女儿在火宫殿摆摊卖甜咸双味的糯米团子,姐姐做代表“贤惠”的咸味团子,妹妹做代表“甜美”的甜味团子。姐妹花人靓手艺更靓,做起团子跟杂耍一样,常引起围观。有个有文艺气息的老头儿跟姐妹俩说“手艺虽漂亮,但叫糯米团子太俗,不如就叫姊妹团子吧”,于是就有了这么个一语双关的名字。另外,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先生每次回到湖南,都一定会来火宫殿吃姊妹团子,算是最忠实的拥趸吧。
蒸笼里摆放着四个晶莹剔透的糯米团子,甜咸各俩,带个尖儿的是咸味的猪肉馅,圆形点个红点儿的是甜味的糖芝麻馅。糯米需用长粒糯米,口感糍糯柔软,气息芬芳;肉馅选用前夹缝肉,肉质软嫩鲜美,多汁而不油腻;糖馅是用白芝麻炒制,加入猪油,再和入糖桂花提香,有些宁波黑洋酥汤团的风情却没那么腻口。同是糯米团子,馅料看似也差不太多,但姊妹团子与汤圆还是截然不同的:由于采用了蒸制的方法,糯米的香味来得更浓,口感也更为紧实些。另外,娇小玲珑的个头让姊妹团子不像别的糯米团子那般饱肚,食客品味之后还有余力体验火宫殿的其他美食。

火宫殿的无数小吃之中,名字最风雅的当属龙脂猪血了。所谓龙脂猪血,其实就是极富长沙特色的麻油猪血,却为何得了这么个怪异的名字呢?原来清同治年间火宫殿就已有好几家猪血摊,而其中生意最好的是胡氏的摊担。到了20世纪40年代,胡家的后人胡桂英已经把自家的麻油猪血做出了名气。一天一个当地的文化人(到处都见文化人编名字的事啊……)吃过她家的猪血后称赞说“你制作的猪血有如龙脂凤肝之细嫩,不如以后就叫龙脂猪血吧!”从此胡桂英的麻油猪血就得了这么个吓死人的名字。
世上自是没人吃过龙脂,所以无从比较。不过龙脂猪血之细嫩倒确实是名不虚传,猪血的质感原本比鸡鸭血要来得硬一些,口感也粗糙一些,但龙脂猪血却格外地细嫩润滑,仿佛豆腐一般入口即化。另外,猪血常有的腥臭味也被完全除去,想其制作工艺中势必有独到之处。细腻柔软却富弹性的猪血烫熟之后,泡在鲜美而清淡的汤汁之中,撒上葱花和椒末,再淋上芬芳四溢的麻油,恰巧如教科书一般诠释了色、香、味、口感这几大美食的重要元素。另外,在浓郁的麻油芳香背后若隐若现地闻到了一种独特的气味,应当是在烧制汤底时加了一些梅菜以增添清香的气息。

肉丝馓子是火宫殿另一道特色小吃。馓子古称“寒具”,是寒食节特有的食品,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提到了寒具的制作方法,再往前最早甚至可追溯到东周,可谓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点心之一。著名的吃货诗人苏东坡也写过关于馓子的诗:“纤手搓来玉色均,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另外《本草纲目》之中也提到“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小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想不到馓子这略显冷门的点心,却见证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啊。
此前吃馓子,多是在小摊买来直接就这么现吃了,油炸而成的馓子香脆酥松,不过虽然好吃却略显乏味,也容易口干。在火宫殿吃过肉丝馓子之后,却发现当馓子泡在鲜汤之中煮食,会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和此前不曾想过的美味。馓子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内部充盈着很多空间,泡入用鸡、猪骨熬煮的鲜汤后会吸饱汤汁,油炸的香味与肉香完美融合,有些像不那么油腻的猪油渣。另外由于撒上了葱花淋上了麻油,自是香气更盛。时间稍久之后,馓子会进一步软化,彻底失去其酥脆的口感,这时又是另一种风味,吃来入口即化,满是肉汤的鲜美。在火宫殿总店和分店吃了两次不同的馓子,初次的牛肉馓子是泡软后才上桌,次回的肉丝馓子则是馓子尚酥脆时就下入鲜汤,个人觉得第二种更加美味,能体验到馓子随时间而产生的微妙变化。

除了臭豆腐之外,火宫殿最著名的就是姊妹团子了。由于上个世纪20年代时,铜匠姜立仁的两个女儿在火宫殿摆摊卖甜咸双味的糯米团子,姐姐做代表“贤惠”的咸味团子,妹妹做代表“甜美”的甜味团子。姐妹花人靓手艺更靓,做起团子跟杂耍一样,常引起围观。有个有文艺气息的老头儿跟姐妹俩说“手艺虽漂亮,但叫糯米团子太俗,不如就叫姊妹团子吧”,于是就有了这么个一语双关的名字。另外,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先生每次回到湖南,都一定会来火宫殿吃姊妹团子,算是最忠实的拥趸吧。
蒸笼里摆放着四个晶莹剔透的糯米团子,甜咸各俩,带个尖儿的是咸味的猪肉馅,圆形点个红点儿的是甜味的糖芝麻馅。糯米需用长粒糯米,口感糍糯柔软,气息芬芳;肉馅选用前夹缝肉,肉质软嫩鲜美,多汁而不油腻;糖馅是用白芝麻炒制,加入猪油,再和入糖桂花提香,有些宁波黑洋酥汤团的风情却没那么腻口。同是糯米团子,馅料看似也差不太多,但姊妹团子与汤圆还是截然不同的:由于采用了蒸制的方法,糯米的香味来得更浓,口感也更为紧实些。另外,娇小玲珑的个头让姊妹团子不像别的糯米团子那般饱肚,食客品味之后还有余力体验火宫殿的其他美食。

火宫殿的无数小吃之中,名字最风雅的当属龙脂猪血了。所谓龙脂猪血,其实就是极富长沙特色的麻油猪血,却为何得了这么个怪异的名字呢?原来清同治年间火宫殿就已有好几家猪血摊,而其中生意最好的是胡氏的摊担。到了20世纪40年代,胡家的后人胡桂英已经把自家的麻油猪血做出了名气。一天一个当地的文化人(到处都见文化人编名字的事啊……)吃过她家的猪血后称赞说“你制作的猪血有如龙脂凤肝之细嫩,不如以后就叫龙脂猪血吧!”从此胡桂英的麻油猪血就得了这么个吓死人的名字。
世上自是没人吃过龙脂,所以无从比较。不过龙脂猪血之细嫩倒确实是名不虚传,猪血的质感原本比鸡鸭血要来得硬一些,口感也粗糙一些,但龙脂猪血却格外地细嫩润滑,仿佛豆腐一般入口即化。另外,猪血常有的腥臭味也被完全除去,想其制作工艺中势必有独到之处。细腻柔软却富弹性的猪血烫熟之后,泡在鲜美而清淡的汤汁之中,撒上葱花和椒末,再淋上芬芳四溢的麻油,恰巧如教科书一般诠释了色、香、味、口感这几大美食的重要元素。另外,在浓郁的麻油芳香背后若隐若现地闻到了一种独特的气味,应当是在烧制汤底时加了一些梅菜以增添清香的气息。

肉丝馓子是火宫殿另一道特色小吃。馓子古称“寒具”,是寒食节特有的食品,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提到了寒具的制作方法,再往前最早甚至可追溯到东周,可谓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点心之一。著名的吃货诗人苏东坡也写过关于馓子的诗:“纤手搓来玉色均,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另外《本草纲目》之中也提到“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小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想不到馓子这略显冷门的点心,却见证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啊。
此前吃馓子,多是在小摊买来直接就这么现吃了,油炸而成的馓子香脆酥松,不过虽然好吃却略显乏味,也容易口干。在火宫殿吃过肉丝馓子之后,却发现当馓子泡在鲜汤之中煮食,会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和此前不曾想过的美味。馓子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内部充盈着很多空间,泡入用鸡、猪骨熬煮的鲜汤后会吸饱汤汁,油炸的香味与肉香完美融合,有些像不那么油腻的猪油渣。另外由于撒上了葱花淋上了麻油,自是香气更盛。时间稍久之后,馓子会进一步软化,彻底失去其酥脆的口感,这时又是另一种风味,吃来入口即化,满是肉汤的鲜美。在火宫殿总店和分店吃了两次不同的馓子,初次的牛肉馓子是泡软后才上桌,次回的肉丝馓子则是馓子尚酥脆时就下入鲜汤,个人觉得第二种更加美味,能体验到馓子随时间而产生的微妙变化。
前一篇:欧成记——鲜虾云吞面
后一篇:英国印象之食物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