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战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关问题思考
(2025-11-01 14:35:37)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尝试过许多专家推荐的很好的方法,为什么大都无疾而终。近年来,在成功教学考理论指导下,成功学校教育教学以学情为依据,教学考相匹配,许多以前效果不佳的方法技巧现在不仅好用,而且效果显著,师生大为欣喜。前后对比,问题出在哪里?根本原因是,过去只重视战术,罔顾战略,越努力越失败;现在,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战术上勤奋不懈,一个个目标在实现,在超越。
一、问题的核心:为何过去的好方法“无疾而终”?
1.目标模糊与偏移。传统的教育教学,其战略目标常常是模糊的、口号化的,或是被异化的。表面上可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唯一的、实质性的战略目标变成了单调的“分数”。任何教学方法,无论其设计多么精妙,一旦在实践中被发现无法快速、直接地提升成绩,就会被视为“无效”而抛弃。这是一种典型的战略目标偏移。
2.方法与目标的系统性脱节。许多“很好的方法”是建立在“培养提升学生思维和能力”这一战略之上的。但当整个系统的战略仅仅是为了“解题”时,这些方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与评价体系(考)、与学生的核心诉求(学)是脱节的。教师费尽心力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可能不买账,因为考试用不上。这种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的断裂,是方法失败的结构性原因。
3.“伪创新”与疲劳战术。在战略不清的情况下,教育实践容易陷入“方法主义”的陷阱,即不断追逐新的、流行的教学方法,将其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今天学这个模式,明天用那个技巧,缺乏一个稳定的、一以贯之的战略框架来消化和整合这些方法,导致教育改革“一阵风”,教师疲于奔命,最终因看不到系统性成果而产生挫败感和职业倦怠,方法自然“无疾而终”。
二、“成功教学考理论”为何有效?
1.“学情”是制定战略的基石。任何正确的战略都不能脱离学情实际。将“学情”作为制定战略的根本依据,意味着从“我们想教什么”转向了“学生能学什么、需要学什么”。这使得战略从空中楼阁变得脚踏实地。掌握学情,就是进行“战场侦察”,是制定一切战术的前提。
2.“教学考相匹配”是战略落地的前提条件。
3.“旧方法”重获新生。在正确的战略框架下,以前“效果不好”的方法之所以变得“好用”,一是目标清晰了。教师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哪种具体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评价体系所认可的;二是系统支持了。因为教学考相匹配,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方式与他们的最终评价息息相关,参与度和配合度自然大大提高;三是评价跟进了。方法的效果可以被新的评价体系有效衡量,师生的付出能得到正向反馈,形成了持续改进的动力。
三、深度解析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
1.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战术是“正确地做事”。
2.战略是“目的地”,战术是“驾驶技巧”。
3.战略是“灯塔”,战术是“航船”。
4.对立统一关系在教育中的体现。
我们对战略战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关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因为这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教育改革,必须从“战术层面”的零敲碎打,上升到“战略层面”的系统重构。 仅仅靠推广某种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改革与之配套的管理架构、政策激励、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师培训等,确保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战略一致性。
对于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实体一把手而言,这意味着:
1.首先要成为“战略家”。在埋头苦干之前,先要抬头看路。深刻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自己所教学科的育人价值是什么。
2.做战略框架下的“战术能手”。根据清晰的战略目标(学情、课标、素养要求等),灵活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持续评估其与战略的匹配度。
3.创造性践行成功教学考理论,积极推动和参与评价改革,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点和枷锁。
总之,在正确的道路上,慢就是快;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就是浪费。当教育找到了它应有的战略方向,并让所有战术为之服务时,那些曾经被埋没的教育智慧和方法,才能真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引领我们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