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略战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关问题思考

(2025-11-01 14:35:37)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尝试过许多专家推荐的很好的方法,为什么大都无疾而终。近年来,在成功教学考理论指导下,成功学校教育教学以学情为依据,教学考相匹配,许多以前效果不佳的方法技巧现在不仅好用,而且效果显著,师生大为欣喜。前后对比,问题出在哪里?根本原因是,过去只重视战术,罔顾战略,越努力越失败;现在,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战术上勤奋不懈,一个个目标在实现,在超越。

     现就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并深度解析。

一、问题的核心:为何过去的好方法“无疾而终”?

   “过去只重视战术,罔顾战略”,这是问题的总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战略缺失”的具体表现:

1.目标模糊与偏移。传统的教育教学,其战略目标常常是模糊的、口号化的,或是被异化的。表面上可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唯一的、实质性的战略目标变成了单调的“分数”。任何教学方法,无论其设计多么精妙,一旦在实践中被发现无法快速、直接地提升成绩,就会被视为“无效”而抛弃。这是一种典型的战略目标偏移。

2.方法与目标的系统性脱节。许多“很好的方法”是建立在“培养提升学生思维和能力”这一战略之上的。但当整个系统的战略仅仅是为了“解题”时,这些方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与评价体系(考)、与学生的核心诉求(学)是脱节的。教师费尽心力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可能不买账,因为考试用不上。这种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的断裂,是方法失败的结构性原因。

3.“伪创新”与疲劳战术。在战略不清的情况下,教育实践容易陷入“方法主义”的陷阱,即不断追逐新的、流行的教学方法,将其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今天学这个模式,明天用那个技巧,缺乏一个稳定的、一以贯之的战略框架来消化和整合这些方法,导致教育改革“一阵风”,教师疲于奔命,最终因看不到系统性成果而产生挫败感和职业倦怠,方法自然“无疾而终”。

二、“成功教学考理论”为何有效?

 “成功教学考理论”之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正是因为它重构了教育的战略核心,并实现了“教、学、考”系统性的协同匹配。

1.“学情”是制定战略的基石。任何正确的战略都不能脱离学情实际。将“学情”作为制定战略的根本依据,意味着从“我们想教什么”转向了“学生能学什么、需要学什么”。这使得战略从空中楼阁变得脚踏实地。掌握学情,就是进行“战场侦察”,是制定一切战术的前提。

2.“教学考相匹配”是战略落地的前提条件。

   战略(考):这里的“考”不应狭义理解为最终的选拔考试,而是评价体系,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测量化;战术(教):“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所有方法和过程;核心(学):“学”是战略和战术共同服务的对象,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当“教学考”相匹配时,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闭环系统:评价(考)指引教学(教)的方向,教学(教)促进学生学习(学)的发生,学生的学习成果(学)又通过评价(考)来验证和反馈。这个闭环系统确保了所有的战术努力都精准地指向同一个战略目标。力出一孔,效果自然显著。

3.“旧方法”重获新生。在正确的战略框架下,以前“效果不好”的方法之所以变得“好用”,一是目标清晰了。教师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哪种具体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评价体系所认可的;二是系统支持了。因为教学考相匹配,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方式与他们的最终评价息息相关,参与度和配合度自然大大提高;三是评价跟进了。方法的效果可以被新的评价体系有效衡量,师生的付出能得到正向反馈,形成了持续改进的动力。

三、深度解析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

1.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战术是“正确地做事”。

   所谓“做正确的事”是指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具备核心素养的终身学习者;“正确地做事”是指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技巧来达成上述目标。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方法技巧再高超(“正确地做事”),也是在加速人的工具化,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2.战略是“目的地”,战术是“驾驶技巧”。

   设定去北京的目标(战略),即使你开车偶尔走错一个路口(战术失误),用导航仪很快就能纠正回来,最终总能到达目的地。但如果你的目的地设成了海南(战略错误),那么你车开得再稳、再省油(战术正确),每前进一公里,都离北京更远一分。这就是典型的“越努力越失败”。

3.战略是“灯塔”,战术是“航船”。

   灯塔提供了方向和坐标,确保航船不会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即使航船因为风浪暂时偏离航线(战术挫折),只要灯塔在,就能找回方向。没有灯塔,航船装备再精良,水手再努力,也只能在黑暗中打转,甚至触礁沉没。

4.对立统一关系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是对立性。战略着眼于长远、宏观和整体,要求稳定性和一致性,而战术着眼于当下、微观和局部,要求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时候,为了战略目标,可能需要牺牲一些战术上的“效率”;二是统一性。战略必须通过无数具体的战术行动来实现。而所有的战术行动必须由战略来赋予意义和整合资源。没有战术支撑的战略是空想,没有战略指导的战术是蛮干。“成功教学考理论”正是实现了“教、学、考”三者在战略层面的统一,使得战术层面的“教学”有了灵魂和归属。 

我们对战略战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关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因为这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教育改革,必须从“战术层面”的零敲碎打,上升到“战略层面”的系统重构。 仅仅靠推广某种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改革与之配套的管理架构、政策激励、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师培训等,确保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战略一致性。

对于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实体一把手而言,这意味着:

1.首先要成为“战略家”。在埋头苦干之前,先要抬头看路。深刻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自己所教学科的育人价值是什么。

2.做战略框架下的“战术能手”。根据清晰的战略目标(学情、课标、素养要求等),灵活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持续评估其与战略的匹配度。

3.创造性践行成功教学考理论,积极推动和参与评价改革,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点和枷锁。

总之,在正确的道路上,慢就是快;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就是浪费。当教育找到了它应有的战略方向,并让所有战术为之服务时,那些曾经被埋没的教育智慧和方法,才能真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引领我们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