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成绩提升深度解析
(2025-10-27 11:41:05)引题:世界正在进入AI时代,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与AI竞争”的人,而是培养能够驾驭AI、利用AI解决问题的人。基础教育教学的重点就要从“知识积累”转向“能力构建”和“思维培养”。这一指导思想与成功教学考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具体到数学教学,抓基础积累,构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养成良好习惯,反复抓,抓反复,就一定能见到成效。
对于中等生来说,如何抓数学基础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是做例题,一个是背公式定理。课本里的例题,就是标准的示范。中高考有60%左右的题都是直接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变形拓展的。把这些例题研究明白了,就相当于掌握了大部分的考试套路。到底怎样才算真正掌握了课本上的例题和公式定理?合上课本,把例题能够完整地做出来,能够讲清楚每一步;接下来对题目的条件或者数据进行变形,争取总结出此类题的解题套路。公式定理除了要背记之外,自己还要能够动手推算,把易混淆的地方梳理清楚。也可以讲给同学听,如果能够讲的很清楚很有条理,这才是真正的吃透。
我们的教师队伍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就拿数学来说,八九月份,大家学习高复张永刚老师践行“一题深解”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今天推荐分享另外两位优秀数学老师的心得体会和成绩提升秘笈,看他们是如何深度理解数学教学的。一位是河西成功高中的陈芳老师,一位是兰州成功初中的牟粉霞老师。他们既有实践总结,也有理论思考,十分难得,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河西高一
一、靶向施策:“教学考”协同育人实践与探索
成功教学考理念聚焦“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深度融合,并非降低学习标准,而是通过靶向教学、精准练习与多元评价,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落实“教什么、怎么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长。
二、靶向教学:“学什么”立足学情定内容
“教学考”协同“严盯紧抠”理念的核心,首在明确“学什么”需以学情为根本依据。我们摒弃“按教材授课”的固有思维,转而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前预习学案、课后“严盯紧抠”等方式,梳理出学生的知识盲区。在我施教的数学学科中,就有运算规则混淆等知识薄弱的学生,学习时抓不住重点。基于此,我制定了“两步走”教学策略:首先是补基础。针对共性知识漏洞,利用课堂前10分钟开展“微专题”教学,如集中讲解解题技巧、运算步骤,确保学生掌握核心基础;接下来将教材重难点拆解为“小梯度”学习任务,例如数学几何图形教学,先从简单的图像识别入手,再逐步过渡到函数性质应用,避免学生因难度过高而放弃。同时,坚持“两讲两不讲”原则,讲学生通过引导能理解的内容,讲与后续学习紧密相关的核心知识;不讲学生完全无法触及的难点,不讲与当前学习无关的拓展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精准练习:熟练“学案”聚焦能力破题海
成功教学考理念强调,练习不是知识的重复堆砌,而是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我们彻底告别“题海战术”,推行“一题深讲、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练习模式。以数学导学案应用变式题为例,我们先给出基础预习题型让学生掌握解题框架,再通过“条件增减”“问题转换”等方式进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发现题目背后的共性规律。
四、实践检验真理:“考什么”
成功教学考理论强调“考什么”是检验教学成效与改进教学的关键。我们转变评价观念,考试旨在诊断与改进,而非排名和证明,通过即时练习、随机抽查、学生讲题等方式全程监测学习效果。我们以“学生是否掌握”为终极评价标准,检测后及时开展补偿教学,主管领导也参与教学分析会,助力从考试反馈中明确改进方向。
在成功学校的协同育人体系中,评价不再是单一的分数衡量,而是贯穿教学全程的“成长监测仪”。我们建立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1.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积分(如主动发言、小组合作)、作业完成质量、错题订正、严盯紧抠、学案知识掌握情况等,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
2.实践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考”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协同发力的多元化整体。靶向教学为精准练习明确方向,精准练习为多元评价提供依据,多元评价又反哺教学与练习的优化,形成“教学→练习→考评→反思改进”的闭环系统。
在这一体系下,班级学风明显改善,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多了,课后能积极完成盯背。学案测试及格率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力显著增强。这一实践证明,基础薄弱班级的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找准学生需求,通过“教学考”协同发力,让教学更精准、练习更高效、评价更温暖。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只要我们靶向施策、用心引导,每个基础薄弱的学生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当我们真正把学生是否学会”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时,我们深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会到来。
成功初三 牟粉霞
核心经验总结:“三锚两练”,即以理论为锚定,以实践为训练,让学生既懂“为何学”,又会“如何用”。
一、锚定“知识逻辑”,让零散考点成体系
初三数学知识点繁杂,函数、几何、代数穿插交织,学生常因“记不住、理不清”陷入困境。我没有采用“题海战术”开篇,而是先花两周时间带学生梳理“知识逻辑链”,从“数与式”的基础定义出发,延伸到“方程与不等式”的数量关系,再关联到“函数”的变化规律,最后落脚到“几何图形”的空间推导,用“定义→性质→应用→拓展”的逻辑线,将零散考点串联成“知识网络”。
二、锚定“学生认知”
让抽象理论变具体。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仍在发展,直接灌输复杂理论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我始终遵循“学生认知节奏”,将抽象知识点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问题。针对几何证明题这一难点,我提出“三步翻译法”理论:第一步,将“文字条件”翻译成“图形符号”(如“AB垂直于CD”转化为“∠AOC=90°”);第二步,将“图形符号”翻译成“数学式子”(如“∠AOC=90°”转化为“OA²+OC²=AC²”);第三步,将“数学式子”与“求证目标”关联,找到推导路径。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我没有只讲理论,而是选取10道典型例题,带着学生逐题“翻译”,从“手把手教”到“学生独立练”,两周后班级几何证明题的正确率从52%提升至88%。
此外,我还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将理论知识分层。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掌握“公式应用”的理论核心,中等生侧重“解题思路”的理论推导,尖子生则拓展“一题多解”的理论延伸。这种“分层锚定认知”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吸收理论知识,避免“吃不饱”或“吃不透”的问题。
三、锚定“中考方向”,让教学理论贴近实战
初三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应对中考,脱离考情的理论教学如同“无的放矢”。我通过研究近5年中考数学真题,总结出“高频考点分布”“题型变化趋势”“评分标准细节”三大理论依据,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近3年中考压轴题常以“新定义和几何综合题”为命题方向,为了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结构性把控和认知,我先让学生把中考真题全方位无死角的搞明白,形成一个通用的答题模版,然后利用费曼学习法让学生给学生讲,进一步提高解题技巧,最后以真题为母题反复滚动,直到学生掌握。
四、强化“错题复盘练”,让实践反哺理论理解
“做10道新题,不如复盘1道错题”,这是我在实践教学中始终强调的原则。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但并非简单抄题,而是按照“错误类型→理论漏洞→修正思路→同类题巩固”的流程复盘,让每一道错题都成为“补全理论知识”的契机。有位学生曾多次在“分式方程增根”问题上出错,我让他在错题本上标注“错误类型:忽略分母不为零的理论前提”,并重新推导“分式方程去分母、验根”的理论依据,再补充3道同类题练习。两周后,该学生不仅不再犯同类错误,还能主动提醒同学“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实现了“从实践错误到理论强化”的转化。同时,我会定期收集学生的错题本,分析班级共性的理论漏洞,再针对性地补充教学,让实践反馈成为优化理论教学的“指南针”。
五、强化“限时综合练”,让理论落地成解题能力
中考不仅考查知识掌握程度,更考验解题速度与准确率。进入初三下学期,我每周安排2次“限时综合练”,试卷来源就是兰州市近三年诊断题和中考题,一套真题卷+一套变式滚动卷,模拟中考120分钟的答题节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根据理论知识快速决策解题方法”。在练习后,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时间分配规律”,选择题前10题侧重基础理论应用,应控制在15分钟内;填空题前4题侧重知识的简单应用,需在10分钟内完成;压轴题则需预留30分钟,先根据理论知识定位解题方向,再逐步推导。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仅熟悉了中考节奏,还能在限时压力下准确调用理论知识,班级平均答题完成率从最初的75%提升至98%,正确率也稳步提高。
中考数学夺冠,让我更加坚信,教学不是“理论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实践的盲目重复”,而是“理论指引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双向奔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