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决策部署落实中的“中梗阻”现象
(2025-10-20 15:08:06)“梗阻”原本是一个医学名词,后被引用到管理学领域。所谓“中梗阻”乃中间阻塞、阻挡之意。 “中梗阻”特指中层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无所作为、敷衍塞责,给制度落实制造麻烦,设置障碍,导致政令不通、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的现象。“中梗阻”现象在成功教学考理论践行过程中也是存在的。
最近,针对“一文深读”“一题深解”理解执行不力的问题,大家经讨论达成共识,必须通过改变制度和规则,发挥“考”的度量衡作用予以纠正。总校教研督导处专门下发通知,对自命题试卷构成做出具体要求和规定:
上大课的年级(分校),自命题A卷内容源自预习学案练习题即A类题的变形题,每节大课不超过五道,占比30%;B卷内容源自导学案正课中不带星号即B类题的变形题,每节大课不超过三道,占比70%;C卷内容源自导学案星号题即C类题的变形题,每节大课选一道,占比30%。初高中语文和英语科目必须有大小2个作文。
高分班试卷由B卷、C卷组成,平行班试卷由A卷、B卷组成。上小课的年级(分校)参照执行。
这一规定是对自命题考试的进一步规范,关系到教师的考评,十分重要,每位教师都应该知晓并调整教学重心。但是文件下发一个星期了,问起一些实体负责人,居然支支吾吾,对具体内容含糊不清。这是很不应该的。
如何将这一规定分解细化落到实处,每一个备课组都应该集体讨论。围绕导学案,每节大课预习学案必考题不超过五道,具体是哪几道?正课不带星号的必考题不超过三道,具体是哪几道?带星号的必考题只选一道,具体是哪道?必须标注清楚;小课导学案如何参照大课导学案,将ABC各类必考题范围界定清楚,这是需要根据学情作一番功课的。
以上规定既是落实“一文深读”“一题深解”的政策调整,也是将“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给一线教师的具体体现。这是践行成功教学考理论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希望大家深刻理解,深度钻研试卷命制的科学构成与底层逻辑,精准把握“考”作为教育教学度量衡的价值所在,将命题思维融入备课与授课环节,通过“一文深读”和“一题深解”实现知识迁移、能力进阶与素养落地的闭环,挖掘育人价值与思维深度。真正让“考”成为驱动教与学纵深发展的动力,而非单纯的检测工具。
要求各实体学科负责人积极带头,创造性贯彻落实!
任校长落实帖:
1.强化备课组主体责任,抓实集体研讨环节。各备课组须将试卷命题及导学案考题标注作为重要工作,组织全员开展专题研讨。研讨需形成书面记录,明确分工与时间节点,确保人人参与、人人负责。
2.细化大课(毕业班)导学案考题标注,做到精准明确。针对大课导学案,需严格按照规定标明必考题。至于题量和内容,各学科组根据指导意见自行决定,每道必考题须明确标注题号、对应知识点及命题变形方向,标注位置统一置于导学案对应题目旁,便于师生识别。标注完成后,由备课组长审核签字,报教研督导处备案。
3.立足学情优化小课(非毕业年级)执行方案,确保适配有效。上小课的年级(分校)备课组,须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学情实际,制定专项执行方案。方案中须明确A、B、C三类题的具体界定标准、命题难度梯度及占比调整依据,避免简单照搬大课要求。各小课年级(分校)备课组须将执行方案报教研督导处备案。
4.发挥学科负责人带头作用,强化统筹把关。各实体学科负责人需牵头统筹本学科落实工作,组织开展跨分校交流研讨,解决命题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对提交的导学案考题标注、小课执行方案等材料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
5.健全督导反馈机制,保障落地质量。教研督导处要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通过随机抽查试卷命题、导学案标注、课堂巡查等方式,跟踪落实进度。同时,开放反馈通道,收集一线师生的意见建议,及时优化完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