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复理科践行成功教学考理论心得

(2025-09-29 16:16:03)


2024-2025学年,成功高考复读学校践行成功教学考理论成绩卓著。现将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成绩突出的教师的心得体会摘录如下,供新学年教学参考。

一、数学(高考二校张永刚老师,执教的高分班数学平均增分22分)

1.“一题多解”破思维定式,夯实基础。复读生常陷“路径依赖”,我以高考高频考点为出发点,用“一题多解”引导学生跳出惯性。例如讲解“函数单调性与不等式证明”时,以真题“证明x>0e^x > x+1”为母题,带领学生探索三解法:导数法、图像法、归纳法,并标注各解法关联的“导数几何意义”“函数图像平移”等知识点,让零散知识成网,班级基础题正确率提升显著。

2.“一题多变”接高考地气,提升应试能力。为对接高考,我以真题为原型,从“条件、结论、场景”三维度变式。如“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专题,以真题“求f(x)=2sin(2x+π/3)[0,π]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基础:条件变式增加“最小正周期为π”考查周期公式;结论变式改为“求最大值及对应x值”强化性质应用。每道变式题配套真题溯源,让学生把握命题规律。

3.“一题深解”挖知识本质,培育素养。通过“一题深解”引导学生从“会做题”到“懂数学”。例如讲解“三棱锥体积求解”时,以“PA⊥底面ABCAB=3AC=4,∠BAC=90°,PA=5,求体积”为起点,拆解“体积公式中底面积与高的确定逻辑”,拓展“换顶点用等体积法”,延伸“PA变化时体积与PA的函数关系”,并标注对应“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素养。

4.反思与改进。“一题三变”模式虽有效,但部分基础弱的学生跟不上“一题深解”节奏,后续需设计分层任务。“一题多变”题目设计需更贴近高考新趋势,需加强对新课标和真题的研究。未来,我将继续深化“教学考一体化”,助力复读学子提升成绩、建立数学信心。

 

二、物理(高考二校南化军老师,执教的平行班物理平均增分8.7分)

1.精准诊断,靶向突破。

复读生已历经一轮甚至多轮复习,其知识结构并非“白纸一张”,而是存在明显的“强弱点”与“思维误区”。传统的全面覆盖式复习效率低下,必须转向精准化教学。 成功“教学考理论”下“50+40+40”的50分钟预习课时间就是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内容,通过老师的全批全阅,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知识盲区,老师找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与误区,做到深度了解学情。

为每位学生建立《物理学习个人学情卡》。通过分析真题和省市诊断题,深入刨析其错误类型(如概念不清、审题失误、计算错误、没有思路)和知识薄弱模块(如力学综合、电磁场偏转、实验设计等)。这使得第一轮复习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极具个人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和“定点清除”。

2.体系重构,融会贯通。

复读生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碎片化的。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建网状知识体系,打通模块间的联系,实现融会贯通。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备课组要打破教材章节顺序,采用大单元模式。例如,开设“能量与动量”大单元,将力学中的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与电磁学中的电场力做功、安培力做功、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等知识彻底串联。同时,高度归纳总结物理模型(如“传送带模型”、“碰撞模型”、“等效重力场模型”),让学生掌握“模型”的识别、构建和解法,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严盯紧抠时,着重盯抠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审题关键点是什么?为什么想到用这个方法?这道题的其它解决方法有什么?久而久之,学生模仿老师的思维过程,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物理学习思维。

3.科学训练,规范作答。

高考是规则明确的竞赛,训练必须科学,答题必须规范。通过预习课发现问题,第二天正课中落实“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通过“一题深解、反复变式”,深刻解读80%学生预习中的共性问题。通过不同模型的多层次变式,让学生真正理解与会做。在教学中,坚决摒弃“题海战术”与C类题。每一次作业和练习的题目都经过精心筛选,确保其代表性、针对性和思维价值。讲评时,绝不满足于对答案,而是聚焦于典型错误展示、最优路径探索和一题深解拓展,力求讲透一类题。

严格要求答题规范,从第一节课就强调高考答卷的规范性。要求计算题必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原始公式、分步列式、联立求解和最终结果。通过反复强调、样板展示、甚至苛刻扣分,让学生将规范书写内化为一种习惯,最大限度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三、化学(高考二校李雪林老师,执教的两个班,高分班人均增分10.2分,平行班人均增分18.1分)
   1.
以成功教学考理论为依据,构建高效复习体系。
  
成功教学考理论是指导全年复习的总纲领。其核心在于“狠抓基础知识、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不断追问”。我们要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三轮复习的每一个环节。
  
狠抓基础知识,筑牢根基。对于复读生而言,知识点的漏洞和薄弱的基础是增分的最大障碍。要摒弃“空中楼阁”式的难题战术,始终将回归教材、梳理核心概念、原理和方程式作为第一要务。通过构建知识网络、熟记关键知识点等方式,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达到“精准、熟练、全面”的程度。
  
一题多解,拓展思维广度。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典型题目寻求多种解法。无论是化学平衡计算、离子浓度比较还是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都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更能帮助他们在考场上迅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路径,提升解题效率。
  
一题深解,挖掘思维深度。绝不满足于得出正确答案。对于一道好题,会进行变式挖掘,变换条件后结论是否成立?题目涉及了哪些知识点?容易设置哪些陷阱?还可以如何举一反三?通过这种“深解”,将一道题的效益最大化,让学生透彻理解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考查方式。
  
不断追问,激发主动思考。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不仅是讲授者,更是追问者。通过连续、递进的提问,迫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从而暴露其思维过程中的断点和误区,并及时予以纠正,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
推行“三不讲”原则,倒逼学生养成高效预习习惯。
  
复读生的时间极其宝贵,必须让课堂效益最大化。强力推行“三不讲”原则:

学生不预习的基础知识不讲。要求学生在预习课上自主完成学案中指定章节的教材阅读和基础知识填写,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化、辨析和答疑。
  
学生提前不做的题不讲。所有例题和练习题必须提前完成,课堂直接针对学生做题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大大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没有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回答。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先独立思考,查阅学案和教材,确实无法解决再提问。教师则会反问其思考过程,引导其自己发现突破口,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这一原则看似“冷酷”,实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使课堂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求索”,效率倍增。
    3.
狠抓课堂管理,打造零干扰高效课堂。
    
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没有深度的学习。复读班更是如此。实行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明确要求专注听讲、积极思考、严禁任何与课堂无关的行为。通过饱满的精神状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以及及时的互动,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实现了“向课堂要效益”的目标。
    4.
精准诊断,分层盯抠,实现个性化增分
    
利用“预习反馈”和“高频次滚动考试”作为两大诊断工具,精准捕捉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弱点。

共性问题课堂集中解决。对于通过预习和考试普遍反映出的知识混淆点、易错点,在课堂上进行重点、集中、彻底的剖析和讲练,注重作题方法,确保大部分学生当堂消化。
   
个性问题通过“盯抠”个别解决。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利用课间、“盯抠”时间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单独“盯抠”。面对面地分析其思维卡点,手把手地指导其规范答题。这种个性化的辅导,确保了每一位学生都能被关注、被帮助,实现了整体水平下的个性化最大增分。                 

 

四、生物(高考六校康新亮老师,执教的平行班人均增分11.3分)

1.理论奠基:深刻践行“教学考”。

成功教学考理论的核心在于实现“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高度统一,强调教育、学习、考试三者的匹配与协同,尤其关注中等生的学习与发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全面贯彻了这一理念:

精准定位教学内容(教什么)。 备课组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高考命题趋势,明确将教学重点锁定在核心概念、主干知识和关键能力上。坚决摒弃“偏、难、怪”的C类题,确保课堂教学内容与高考考查范围高度一致,为学生构建清晰、准确的知识图谱。

科学引导学习方向(学什么)。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预期目标,引导他们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核心内容的学习与关键能力的培养上。通过设计符合学情的学案和任务清单,帮助学生明确“学什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

匹配设计考评内容(考什么)。在日常练习、单元测验和模拟考试中,试题设计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占比超过70%,旨在巩固基础、检验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果断舍弃那些超越课标要求、难度过大的题目,确保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同频共振,使考试真正成为检验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而非打击信心的手段。

2.实践路径:聚焦中等生,优化课堂与评价。

将成功教学考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聚焦中等题,夯实基础。教师重新校准课堂讲解与练习的难度梯度。每节课的设计以理解核心概念、掌握典型例题(均为中等难度)为核心目标。例如,在讲解“遗传规律”时,重点精讲和练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题和伴性遗传的常规分析题,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等生)能当堂理解、初步掌握。对于难度较高的综合压轴题,则将其转化为选做研讨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绝不占用全体学生的宝贵课堂时间。

分层作业与辅导,保障中等生提升。当天所学的中等难度习题,要求全体学生完成,一两道挑战题供尖子生探索。批改作业时,特别关注中等生的完成情况,他们的共性错误成为下一节课堂讲评的起点。注重对中等生的个别辅导,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他们的知识模糊点进行“微点拨”,效果显著。

动态评价与反馈,螺旋式提升。我们建立了“周周清”小测制度,测试内容完全基于本周教学重点,均为中等难度题。及时批改、快速反馈,让学生特别是中等生能清晰了解自己每周的学习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则利用测评数据,对中等生集中的知识漏洞进行集中补救或个别辅导,推动学生成绩呈螺旋式上升。

营造积极氛围,激发中等生潜能。在课堂上,创造更多机会让中等生回答问题,展示思路,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和参与感。通过设立小奖励,让努力取得进步的中等生获得认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